人到中年,学会丢“三物”,生活更安稳

维超说情感 2023-09-20 09:39:03

文/禅文修

01

序言

人到中年,虽然我们无法阻挡岁月的流逝,但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心中有尺,处事守戒。

人到中年,得学会过低耗的生活,要减少物质消耗,减少身体消耗,减少情绪消耗。

减少消耗就像清理缓存的手机,我们所占有的每一样东西,其实反过来都在占有我们。

《菜根谭》里讲:不求非分之福,不贪无故之获;清白之心不可无,贪欲之念不可有。"

不贪不但不会使人变穷,还可能更富。 年纪越大,越要学会扔掉这三样东西,否则,你是在消耗自己和子孙的福气。

02

第一,不义之财

老人讲,“不义之财不可得”,不是因为你自己一点一滴去累积起来的财富,你是守不住的,这是自然规律。

如果你拿了不义之财,发了横财,来路不明的钱财不要留,要拿一些出来布施。

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名臣魏象枢曾说,“凡不义之财,不可以供神,不可以祭祖,不可以献亲,不可以留给子孙,不可以修家祠堂、置坟地、买书籍,唯可以用来祭贫困、救荒年,为他人施良药、藏遗骨、修桥补路。这样或许可以。”

人生的高度从来不取决于物质的多少而是内心的厚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是自己的一分一厘也不要。

但如果有收了不该收的钱后。可以参考上述说法,即千万不要拿做私用,用来行善助人,布施救济,从此永不再犯才是正道。

03

第二,不德之行

要知道,年纪大,不一定就代表是成熟了,你要明白,人生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做就会折射出怎样的生活,你总看别人不顺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顺心。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一几句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故意用某种行为证明自己的德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

处在德之下品的人,看似处处都彰显德行,处处用德的框架来比较似乎都很恰当,但是事实上却是一个无德之人。

北宋,有两个名相,一个是司马光,一个是王安石,这两个人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相互看着不顺眼。

后来,司马光就被贬,之后皇帝就问王安石说“你觉得司马光这人怎么样?”

王安石说,“司马光这个人,为人正直,而且能力非常强”,他的这句话,就把司马光给救了。

后来,这个风水轮流转,王安石也被弹劾了,皇上就问司马光说,“你觉得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

司马光想了想说,“王安石这个人,胸怀坦荡,有上古君子之风”。

你看这两个人本来是看着不顺眼的,但是。当评价对方的时候,却都能看到对方的优点。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你看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格局,有没有胸怀,有没有德行,你就看他怎么评价他看着不顺眼的人。

04

第三,不贪口福

身体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人到中年,不要贪口福。

千金药方记载,“夜饭饱,损一日之寿”。意思是晚上九点以后,每一顿饭吃得过饱,都要减损一日的寿命。

口福不可贪,贪多就是祸患。饮食无节制,对身体没有任何好处,平日里贪图口福之欲,经常吃得过饱,不仅会加重脾胃负担,甚至还有可能影响睡眠。

老话说“吃饭七分饱,胃口好到老”。人这一辈子吃的饭都是有数的。

年老时所生的疾病,大多都是年轻力壮时不知节制而留下的病根。不贪口福,才能到老,一直都有口福。

尤素福也说:“假如人能够遏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过着无求的生活;那么,他才算主宰了自己的生活,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05

结语

王重阳《坐忘铭》有一句话,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意思不做见不得人的事,便可以面对君王也问心无愧。

不贪是一种能力,人一旦获得了不贪的能力,就变得十分强大。许多美好就会出现在身边,世界上许多东西都可回到自己手中。

古人讲:“得不到,德不到。德到了,得到了。德大于得,必有所得。得大于德,必有所失。 一切皆是因果。”

一个人要净化“贪、嗔、痴”,你只要把“贪、嗔、痴”这些坏的习惯改掉,不贪心,不嗔恨、不愚痴,只要做到这些,你就安如泰山,生活安稳。

0 阅读:16

维超说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