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将岳飞被害之际,十万岳家军为何坐视不理?
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是许多喜欢研究历史的朋友最为疑惑不解的,原因很简单,要知道,这十万将士算得上是岳飞的亲军,忠心耿耿自不必多说,战斗力亦是当世一流,连无敌的铁浮屠都能击败,更别提本国那般羸弱的部队了。

可以说,只要他们敢出手相助,别说是救出岳飞了,哪怕割据一方都有这个实力,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如此他们为何无动于衷,竟然坐视主将被害呢?
一切的根源还要从靖康之变开始说起。
公元1127年,金军杀入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掳走徽钦二帝,并在城内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后续,他们更是把两名皇帝连带着一众大臣、妃嫔带回了北方。
这样的折辱对于汉人来说简直亘古未有,于是乎,在康王赵构登基称帝之后,以岳飞为首的一众忠臣良将便立志雪耻,想要收复山河、还于旧都!

岳飞自小习武,且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国家、对君王极为忠诚,踏入战场之后,他的表现亦是宋军将领中最为耀眼的存在,屡战屡胜、斩将夺旗,赢下多场关键战役不说,亦是收获了大量“粉丝”。
在此基础上,大名鼎鼎的岳家军很快成立,这其中的军士大多数都是和岳飞一样,怀揣着尽忠报国的远大志向,这些人团结在一起自然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更有甚者,短短五年时间,队伍亦是扩充到了十万人之巨,可以想象,倘若让他们继续发展下去,金人绝对不是大宋的对手。
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为了自身利益,以宰相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始终不愿冒险,而是想让赵构称臣纳贡,用金钱换取和平。

当然,这也就算了,最可气的是,秦桧等人趁着岳飞领兵在外,更是对赵构大肆进献谗言。
又是说金国有意和谈,只是碍于岳飞等人的好战这才未能如愿,又是污蔑抹黑,以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的“发家史”作为警示,大致意思就是说,哪怕岳飞没有不臣之心,只要部下黄袍加身,以岳家军的战斗力极有可能威胁到赵构的统治地位。
林林总总,赵构终于失去了对岳飞的信任,直接以十二道金牌命他速速离开前线、班师回朝,再之后的事情人尽皆知,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下狱,并在1142年将其杀害。
而通过以上的情节,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一些端倪,也就是十万岳家军没有前来营救的根源所在,其一是岳家军的组成,五年时间十万大军,不少士兵参军时间并不长,与岳飞的相处时间也是一样,更有甚者,其中不光有百姓,还有俘虏、流寇等等。
在战争情况下,他们的确会因为岳飞的人格魅力和统兵能力服从他,可要是政治问题,相信愿意为其搭上前途的就没有多少了。

其二,不是岳家军不想救,实在是他们无能为力,要知道,早在岳飞被下狱之时,秦桧等人就暗中开始了布局,一方面打压为岳飞鸣冤的将领,另一方面则是拉拢收买一部分墙头草,如此一来,岳家军的内部早已不是铁板一块,自然无法团结一致共商大事。
其三,这也是传统使然,宋朝历来都是重文抑武,武将、军人的地位很低,时间长了,许多将士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早就没了反抗的斗志。
三者合一,这才造就了岳飞被害,十万岳家军却无动于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