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邓一喜
来源:商界识堂
一、
2019 年5月初,位于上海南京东路的Forever 21旗舰店冷冷清清,“大减价”、“特价30元”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四层楼的店面,上面三层已被清空,只剩下一楼稀疏的几个展台,一些“捡漏”的阿姨聚在周围仔细拣选……
这是Forever 21在华的第三家旗舰店,以往灯火通明的光景,如今只剩一片暗影。
官网通知显示,Forever 21中国官网暂时关闭;天猫旗舰店将于5月29日终止运营;而京东旗舰店则已经无法搜到。三个月后,Forever21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进入中国市场之前,Forever21早已是声名鹊起。 据说,曾经的美国街头,有两种黄色随处可见:一是出租车,另一个则是Forever 21的购物袋。这个由美籍韩裔夫妇张东文和张金淑于1984年创立的美国品牌,凭借价格低、款式潮、上新快等特点,迅速在美国市场打开局面,30多年来,一度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时尚连锁品牌之一。
2008年,Forever 21将眼光瞄准了中国市场。 彼时,“快时尚”在中国几乎一片空白,西班牙品牌Zara进入中国2年,而瑞典品牌H&M刚进驻中国1年。
作为最早一批涉足中国市场的国际快时尚企业,Forever21本该像对手们一样,享受早期行业红利。但它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一直踏错节拍,最终黯然收场。
Forever 21在中国究竟做错了什么?
二、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对于任何品牌而言,都可谓是 “得中国市场者,得天下”。
这一点,日本企业优衣库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从市场容量来讲,日本和中国差距巨大,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才将中国作为品牌发展的主战场,早在2002年9月,优衣库就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店,十几年耕耘,柳井正凭借中国市场的巨大贡献,问鼎日本首富。
诞生于美国洛杉矶的Forever 21,依托于美国乃至欧洲的巨大市场,并未对中国市场产生足够的重视,最初进入中国时,Forever 21就出现了一个决策上的失误。
2008年,当H&M、Zara、优衣库纷纷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安营扎寨时,Forever 21却在江苏常熟开了中国区的第一家店。 常熟是江苏省的一个县级市,被视作国内服装重要的集散地,拥有完整的服装产业链。
Forever 21选择常熟,或许有“它是服装城”这样的考量,也或许是它有意避开H&M、Zara走差异化路线,但在当时,这并不是一个恰当的选择。因为中国市场有它的特殊性。早在2000年,美国总体平均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82%,而到2018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只达到59.58%。
这从侧面说明,中国不同城市的消费习惯,存在巨大差异。Forever 21在美国的开店选址策略,进入中国后将面临“失灵”。
事实很快表明,快时尚品牌初期脱离一线市场的差异化战略,并不适合中国市场。由于选址错误、店铺面积过小,再加上产品风格等问题,不过一年时间,Forever21就关闭了在中国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门店,退出中国市场。
一位从事服饰零售行业的人士指出,Forever 21之所以失败,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这个品牌主打美国甜美少女装,比较“露”,这些款式对于国内县级城市的消费者来说,过于前卫和大胆。而且,Forever21的设计完全在美国完成,中国市场的铺货只能跟着美国市场,无法根据地区市场进行调整。
市场不认可,品牌影响力难以体现,短暂试水失败后,Forever21便仓皇退出了。而这段时期,H&M、Zara正跑马圈地,迅速扩张。 直到2012年,Forever 21才下决心重回中国市场,在香港铜锣湾京华中心6层开了在华的第一家旗舰店。
卷土重来的Forever 21吸取了失败教训,只遵循一个战略:在核心城市、核心商业圈开大店。
Forever 21创始人张东文的女儿Linda在接受采访时表示,“Forever 21不想再贸然行事,在重回中国市场前,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市场已经足够成熟。 ”
虽然言之凿凿,但在市场策略的执行上,Forever 21却丧失了身为快时尚品牌本该有的开店速度。
站在消费者角度,快时尚品牌的购物体验之一就是店铺多,它们处于人流量大的商圈,便于寻找。可是直到2019年,Zara及其姐妹品牌在中国拥有593家门店,H&M则有535家,而Foever21体量最大时,也不过28家,仅占其全球业务5%左右的份额。
Forever 21曾自诩“H&M把店开到哪里,Forever 21就跟到哪里”,事实却是,H&M一骑绝尘,Forever 21远远落下。
更关键的是,快时尚品牌刚进入中国市场时,需要在一线城市快速打响影响力,如果门店数量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就无法下沉到三、四、五线城市,开辟更大的市场,而随着一线市场的饱和,便会被租金、人员、货品等高额的固定费用拖垮。
就比如Forever 21香港铜锣湾京华中心旗舰店,“黄金地段”并未给Forever 21带来与之匹配的业绩,反而加重了其租金成本。这个店月租高达1100万港币,要维持盈利,月销售额至少要达到6000万港币,这意味着,每分钟需要卖出4至5件衣服,或者,一天内以每件300港币卖出6667件服饰,才能完成盈利目标。
三、
在Forever 21位于洛杉矶比佛利山的店内,顾客们提着大购物袋,细细选购自己想要的服饰,几乎没有人去看标价。因为店内售卖的商品,没有一件会超过60美元,价格通常保持在25美元左右。
店面负责人说:“店里还有定价低于20美金的斜肩裙,T恤。”这意味着,进店顾客几乎不需要先翻看标签,以前购物时让人心惊胆战的价格,完全可以抛之脑后。
这样的平民定价,在中国也被很好地执行。 如果你逛过这家店,就会发现,店里随处可见19元的吊带衫,39元的T恤,以及100多元的牛仔裤……而且,打折的频率极高。
只是时间一长,中国消费者越来越少再去选择它,这是为什么?
Forever21在美国大行其道,是因为它货品上新速度快、价格够便宜 。在中国,这一优势依然能在发展初期体现。几年前,国外快时尚品牌面对中国传统服装品牌,能轻松地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们的到来,除了带来新鲜感以外,更大程度上契合了当时消费者追求便宜的消费心理。但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趋于成熟,价格已经不再成为主导消费的核心因素。
有业内人士曾公开表示,“中国消费者已经过了盲目追求西方时尚的年代,他们更趋于理性,对品质的要求在逐渐提升,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影响力正在被释放。 ”
这个时候,以Forever21为代表的快时尚品牌光环逐渐消失。
其实进入中国以来,中国消费者就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过Forever21两大“致命伤”,即:质量太差和款式不符合中国消费者。
不少买过这个品牌的人认为,“H&M已经是几大快时尚品牌中质量靠后的了,Forever21的衣服质量比H&M的还要差!”,“Forever 21款式不如H&M和Zara,质量不及优衣库,买一件外套,还没洗,袖子就开线了。”还有人愤怒表示,“我没指望买一条牛仔裙能穿好几年,但Forever 21确实给了我一个‘惊喜’,只洗了一次,面料就揉成了一团。 ”
“价廉物差”,让Forever21在中国饱受诟病,而这背后,则是缺乏对中国消费习惯的深入调查与研究。
美国作者伊丽莎白 L.克莱因在她的《时尚经济学》一书中提到,每个美国人一年平均会买64件衣服,几乎每星期会买一到两件,美国消费者能够接受一件衣服穿一次就扔掉。但中国消费者更希望价廉物美,很少有人能接受一件衣服只能穿一到两次,他们买衣服,至少要保证能穿一个季节。 但在Forever21的运营体制下,既要保持低廉的价格,又要提高服装质量,显然很难做到。
Forever 21是从设计端就已经寄托于第三方,美国总部主要是负责中国产品设计样品的审核,具体到工厂的生产质量,则由第三方供应链把控。Forever 21连参与进来做品控的人都节约了,又如何能保证产品质量?
除了产品质量,产品设计也让Forever 21广受争议。
英敏特亚太分析研究总监Matthew Crabbe称,Forever 21是一个带着纯外国品牌形象开拓中国市场的案例。
曾经有消费者接受采访表示,“去店里买衣服,要的是M码,售货员拿的却是S码的衣服,因为这个尺码是按照美国人的身型设计的,美国人偏高大,中国人平常的M码,在Forever 21可能就是S码。 ”
这只是个简单的例子。
Forever 21打着“未来在中国”的旗号进入中国,却用美版服装生搬硬套,中国人用的是厘米,美国人用的是英寸,连计量单位都不一样,这显然违背了产品本土化。
同时,Forever21的中文网站,几乎看不到与中国消费者直接关联的内容,清一色的外国模特,即便有一个亚洲脸,也染成了一头金色长发。
Forever 21所面向的15岁至25岁群体对品牌的忠诚度极低。一旦产品未能及时更新,或者未能带给消费者新鲜感,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品牌,加上没有足够多的门店曝光和营销投入,Forever 21在中国市场的败北,在业界人士眼中,似乎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四、
Forever21的全面退出,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快时尚行业的发展现状。
事实上,不止Forever 21,这几年对其他传统“快时尚”品牌来说,同样是难熬的寒冬。
2018年上半年,H&M经营利润约合8亿美元,同比降低33%。利润降低,库存却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2018上半年H&M库存同比增长了13%。三季度数据显示,H&M库存约合275亿人民币,占总销售额的33.5%,超过了服装企业30%健康库存率的警戒线。
Zara的境况也是如此,据数据监测,近几年,ZARA在中国市场销售价格平均下跌了近15%。
不只是一线快时尚品牌,韩国SPAO和西班牙MANGO这类二线快时尚品牌情况更为严重。 SPAO曾在中国拥有近百家门店,现在所剩无几; MANGO的店铺数量则从2013年开始便直线下降,从200多家到现在了无踪影。
传统大型的“快时尚”品牌几乎集体遭遇寒冬。
寒冬来临,不仅意味着行业从跑马圈地的高速成长期,开始转向竞争激烈的市场饱和期,更意味着在零售业大变革的环境中,快时尚行业面临新一轮大洗牌。
我们回过头看,“快时尚”兴起时,受众大多是70、80后,如今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 中国新生代的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线下商店消费,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线上网店如天猫、京东等平台消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载体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购物喜好,代表着某种程度上的流行趋势,也成了消费者最喜爱的购物渠道。
《2018服装消费人群洞察白皮书》数据显示,偶像明星、KOL这类知名人士,对“快时尚”消费者的影响力表现得尤为突出,前者带货能力强,后者推荐商品更易被信赖。
网红们紧盯潮流趋势、监督产品设计,再通过背后成千上万的中国服饰代工厂生产产品,已经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快时尚模式。两小时内上万件的销量,是快时尚所无法想象的挑战。
Forever21曾经也可谓是网红营销的高手。 凭借强烈的美式风格和时尚度,Forever21一直深得美国年轻人青睐,Talor Swift、Kendall Jenner、Gigi Hadid、鬼马超模Cara、it girl 钟小姐等时尚圈炽手可热的明星都曾为其代言,并且在Ins上也拥有大量的KOL为其输出源源不断的软广。
一个数据对比是,Forever 21的Ins坐拥1620万粉丝,但在新浪微博却只有16万粉丝。甚至,微博的许多内容直翻Ins内容,没有进行任何本地化内容的再创作。Forever21在中国没有与任何一位明星或KOL有过直接的品牌合作,在品牌营销上一直属于佛系经营,甚至有人以为,这个品牌只能在网上找代购,才能进行购买。
在近年来“欧美风”大肆侵略时尚女孩衣柜时,对家H&M和Zara大肆与中国明星合作,各种中国系列齐齐上阵,Forever 21却没有任何营销,错过了最佳“上岸”时机,在“海里”苦苦挣扎。
Forever 21有三方对手,一是同品类的其他外国快时尚品牌;二是来自众多网红的碎片化竞争;三是逐渐崛起的中国本土品牌。
近年来,诸如太平鸟、UR等本土品牌相继扑入了快时尚行业的厮杀。太平鸟就是学Zara模式,并深受消费者认可,甚至李宁、安踏这类等本土体育品牌,也都在推出潮流时尚产品,体育品牌的时尚化,切走了原来属于“Forever 21们”的市场份额也不足为奇。
早在退出中国市场前,Forever 21就在全球范围内节节败退。
2016年,Forever 21退出了比利时和苏格兰市场;同年,欧洲市场也在不断缩减中,在英国只剩下三家店铺;2017年,关闭了在日本原宿的首家旗舰店;2018年,关闭了荷兰市场的阿姆斯特丹旗舰店,而荷兰是Forever 21的欧洲总部和分销中心;更严峻的是,占全球销量70%的美国市场也问题频发,温哥华市中心的门店也遭遇闭店;2019年1月,Forever 21全面退出法国市场,约有150至200名员工被辞退。
2019年8月底,据知情人士透露,Forever21正在准备申请破产保护。陪伴不少消费者走过青春之后,Forever21离破产只剩一步之遥。
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Forever21为何会走向衰败?或许当它的快时尚不再“快”时,就已经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