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之奇在于量。治疗痛风这一顽疾,我虽常用中药不过数百味,但剂量的调整,却如调兵遣将,变化无穷。
今日来聊聊——土茯苓。
“土茯苓根深藏沃土,解毒除湿显神通。愿以此药除病痛,医道仁心慰苍生。”

诗中的土茯苓,自古便是《本草纲目》中的佳品,其根茎粗壮,色白而淡,为除湿解毒之良药。
它味甘淡性平,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有“除湿圣药”之赞誉。临床常用于湿热痹痛、梅毒、汞中毒、痈肿疮毒、淋浊带下等,常规用量是15~60g。
因其能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故我也常将此药用于湿热蕴结型的痛风,一般用到60~90g,最大之时用到120g。

患者张先生,48岁,主诉痛风反复发作。
症见:1.关节红肿热痛,夜间加剧;2.活动受限,难以行走;3.发热口渴,小便黄赤;
4.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患者的情况是明显的湿热蕴结:1.湿——舌苔黄腻,小便黄赤皆是湿热内蕴之象。
2.热——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均为热毒炽盛之征。

一、清热利湿——土茯苓、萆薢、薏苡仁、黄柏。重病用重剂,大剂量显奇功。将土茯苓用至120g,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同时清热利尿,配伍萆薢、薏苡仁、黄柏,清热利湿而不伤阴,湿热得除则关节自安。
服药7剂,关节红肿热痛减轻,活动度增加,收效显著。

二、通络止痛——秦艽、威灵仙、海风藤、络石藤。这几味药可用来通络止痛,清热利湿后舒筋活络。
配合通络药,继服14剂,诸症悉除,复查尿酸恢复正常。
药量便是中医手中治疗痛风的利器,无异于匠人之巧手,善用、活用,方能展现不同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