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在舆论的持续聚焦与公众的热切期盼中,山西“订婚强奸案”二审终于落下帷幕。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16日,大同中院依法对上诉人席某某强奸案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同日,本案所涉婚约财产纠纷案二审宣判,二审法院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同样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回溯至2023年12月,该案一审便已宣判,被告人席某某被以强奸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
这一案件自曝光以来便争议不断,如今二审虽一锤定音,但其引发的波澜却远未平息,背后所折射出的诸多问题,亟待我们抽丝剥茧,深入探究。
从法律层面看,法院认定席某某构成强奸罪,依据的是被害人在事前明确反对婚前性行为,事中存在明显反抗行为,事后反应强烈等一系列情节,且证据确实、充分,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这无疑再次强调了我国刑法中强奸罪的判定核心——违背妇女意志。“订婚”这一形式,并不能赋予一方强制发生性行为的权利,法律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的态度是坚决且明确的。
然而,此案在舆论场上却引发了诸多争议。部分人对判决结果持有异议,认为:处女膜未破裂、未检出精斑等证据,难以直接证明强奸行为的存在。这一争议背后,实际上反映出公众对强奸罪认定标准的认知偏差。在现实中,强奸犯罪的认定并非仅仅取决于某一项证据,而是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处女膜状况因个体差异和犯罪手段不同,并不能作为认定或否定强奸罪行的唯一依据,我国相关司法文件和众多案例早已对此予以明确。公众在面对此类案件时,应摒弃片面认知,以更全面、理性的视角看待法律判决。
案件中,彩礼问题也成为舆论焦点之一。男方给付彩礼,女方在法院立案前已将彩礼退还至婚介机构,但男方拒不领取。彩礼,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却常常引发纠纷。在此案中,彩礼似乎成为了双方矛盾的导火索之一。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彩礼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应如何定位?它是否真的成为了一些人谋取利益的手段?又或者,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束缚,影响了婚姻关系的纯粹性?有人担忧,此案会重蹈“南京彭宇案”覆辙。这种担忧绝非空穴来风,一旦此案例形成不良示范,男性在亲密关系中极有可能过度自我保护,每一次相处都如履薄冰,生怕踏入法律 “雷区”。
更甚者,可能会催生“仙人跳”等违法犯罪行为,部分心怀不轨之人借此设局敲诈。从更深层次看,这会对社会的婚恋观造成冲击,让原本纯粹的爱情与婚姻关系,笼罩上一层浓厚的功利与防范色彩,同时也会侵蚀社会信任根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变得愈发脆弱。所以,在大力倡导婚姻自由、平等的当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校准彩礼习俗的航向,剔除其中可能潜藏的功利化杂质,使其回归到为新人送上真挚祝福的初衷。
此外,案件中男方母亲多次擅自发布涉及被害人个人隐私的信息,侵犯了被害人隐私权,法院依法对其进行训诫。这一行为不仅反映出当事人法治意识的淡薄,也提醒我们,在舆论高度关注的案件中,各方都应尊重法律和他人权益。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试图通过侵犯他人隐私、煽动舆论来影响司法判决的行为,都不应被容忍。司法机关在接受舆论监督的同时,必须坚守法律底线,确保司法公正不受干扰。
“订婚强奸案”二审判决虽已定格,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应如不息的火种,持续点燃我们追求法律完善、习俗改良、道德升华的热情。让我们以此为新起点,携手共进,全力构建和谐平等的性别关系,奋力推动社会文明如磅礴巨轮破浪前行。让法律的正义之光,以炽热且持久之势,穿透每一处黑暗角落,让每一个人的合法权益,在公正、和谐的社会沃土里,深深扎根、茁壮成长。公平与正义,必将成为高悬于社会苍穹之上,永不黯淡的璀璨灯塔,引领我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队政治委员,海军上校军衔。现任大连市旅顺口区委办公室二级调研员。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