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春公子
有句话是怎么说来着?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莫迪去了一趟美国,从美国那边又搞到了不少美式武器,为此印度的野心又暴露了。
可以清晰的发现,印度虽然是亚洲国家,但它的重心是在美国那边,印度为什么要联手美国,这个不需要咱们明说了吧?
印度虽提出“自力更生”政策,但研发投入仅占GDP的0.7%,且集中于少数领域(如IT服务业)。在高端制造领域,印度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多次延期交付,军工设备事故频发,暴露技术积累不足。莫迪访美期间与特斯拉讨论的太空合作,仍需依赖美国技术转移,本土技术转化能力存疑。
至于印度说想要成为超级大国,我认为这有点天方夜谭了。说的直白一点,印度所谓的“超级大国”愿景至少面临三大短板。

第一大短板、印度制造业基础太差
印度制造的东西不多,工业在GDP里才占一小块,跟咱们中国比差远了。它的经济就像是直接从种地跳到了搞服务,中间工业这块儿没跟上。比如说,印度做无人机的关键零件大都是从中国买的。有次因为“安全原因”不要了中国2600多万美元的无人机,结果自家的企业说,短时间根本找不到替代的零件。不光是硬件,像半导体、人工智能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印度也得靠美国帮忙,自个儿创新能力不够强。

第二大短板、营商环境差,本土与海内外企业饱受困扰
印度频繁以“国家安全”“税务违规”为由打压外资企业,如小米被罚款48亿元、vivo股权遭强制收购等案例,导致外资撤离潮。2024年印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比下降22%,纬创、三星等企业缩减在印业务。
莫迪政府为讨好美国撕毁中国订单,印度近期对中国钢铁加征15%-25%关税,试图保护本土产业,但此举被批“本末倒置”。中国钢铁因性价比优势占印度进口量的30%,而印度本土企业缺乏技术升级动力,竞争力持续下滑。类似政策虽短期迎合美国“对华施压”需求,却削弱了印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潜力。
再说说基础设施,印度的火车老出事,电也不稳定,城里交通堵得慌。虽然政府想改善,但钱还是不够花。德里这些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也是个大问题,把想来的外国投资都吓跑了。

第三大短板、所谓的人口优势,并不能转化出红利
印度虽已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但文盲率仍达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8%,远低于中国的54%。劳动力技能不足导致制造业难以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无法转化为有效生产力。莫迪提出的“数字印度”“技能印度”计划进展缓慢,职业教育体系覆盖不足。
总的来说,印度的“大国梦”若想实现,需突破三大核心短板:夯实工业基础、改善营商环境、兑现人口红利。
正如德国媒体所言,未来世界的重心还得看中国,人家也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拿出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2点:
1、中国在全球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从1995年的不足5%跃升至2024年的32%,远超美国的占比,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力量。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传统领域(如纺织品、电子产品),还向高附加值产业延伸,例如中国安装的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船舶制造业出口份额达80%,5G基站数量是美国的40倍。
2、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从1980年的44件激增至2022年的165万件,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成为“专利世界冠军”。尽管人均专利强度仍低于韩国、日本,但中国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速显著,研发成本效率也领先于欧美。
例如,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通过开源模型和低成本策略突破美国技术封锁,被德媒称为中国科技崛起的“斯普特尼克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