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 于淑珍
提到于淑珍,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她的名望和成就却令人敬佩不已。
作为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和歌剧演员,于淑珍演唱创作了太多经典作品,将近400多首。
尤其是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经典歌曲,成了不朽的经典作品。
于淑珍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歌唱事业,是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到了老年之后,于淑珍不顾子女反对,坚决住进养老院,这背后的真相令人敬佩和感动。
如今,已经88岁的于淑珍,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快乐?
于淑珍自小是个苦命孩子,也吃了不少的苦头。
1936年,于淑珍出生在河北东光县一个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于淑珍本该有着幸福无忧的童年,然而母亲却在她8岁那年离开了人世。
母亲的早逝,也让于淑珍的童年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的家庭也承受了沉重的打击。
后来,父亲为了减轻生活上的负担,于是又给于淑珍找了一个继母,一家人搬去了天津生活。
庆幸的是,继母为人善良朴实,对于淑珍也很疼爱,她也渐渐变得非常懂事勤劳。
之后,继母又生下了弟弟妹妹,家里一共有9个孩子,而于淑珍则是家中的长女。
作为家里的大姐,于淑珍身上的担子和压力也变得越来越重。
于是,于淑珍为了帮忙照顾家庭,所以没怎么上过学,她一直在家做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们。
她说:“我基本上没有上过学。”
所以,于淑珍自小也吃了不少苦,同时也让她的性格变得非常成熟稳重而又能够吃苦耐劳。
渐渐长大以后,于淑珍为了赚钱补贴家用,她进入了天津市中大化工仪器厂当学徒工。
在此期间,于淑珍一边工作一边坚持在天津工人夜大学习,她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最主要的是,于淑珍非常热爱唱歌,而且嗓音天赋极好,她还专门去了文化馆学习唱歌。
所以,会唱歌的于淑珍在厂里一直备受同事和领导喜爱,她的好运也很快就要到来。
1956年的一天,于淑珍在天津艺术馆给农民示范演出时,她清亮高亢的歌声正好被天津歌舞剧院的领导听到了,并直接相中了她。
就这样,于淑珍幸运地被天津歌舞剧院录取,她的人生轨迹也彻底被改变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歌舞剧院的领导安排了一个姓闫的小伙子去接于淑珍,结果两人还结下了缘分。
到了天津歌舞剧院后,于淑珍有些懵懵懂懂,因为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
当时歌舞剧院的一个前辈问她想不想当歌唱家,于淑珍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因为她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心里只知道唱歌是自己的工作,要尽力去做好。
为了能够把自己的歌唱工作做好,于淑珍开始拼命学习,比如京剧、曲艺、河北梆子等等她都用心去学。
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于淑珍一步步从一名懵懂的合唱队员变成了独唱演员,在天津歌舞剧有了不小的名气。
事业稳定之后,于淑珍也幸运地遇见了自己一生所爱。
于淑珍为人朴实善良,而且性格温柔开朗,歌舞剧院有很多人爱慕她。
其中,有一个就是当年接于淑珍去天津歌舞剧院的姓闫的小伙子。
不过,当时于淑珍一心忙于工作,所以也没有着急想着结婚的事。
之后,随着于淑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歌舞剧院的领导开始操心起了她的婚姻大事。
当时有三个大姐姐轮番给她介绍对象,没想到她们介绍的对象都是同一个人,而这个人正是姓闫的小伙子。
这件事也让于淑珍感受到了冥冥之中的缘分,她觉得这个姓闫的小伙子人品一定不会差。
就这样,于淑珍和姓闫的小伙子谈起了恋爱。
男友是天津人,也是歌舞剧院的一名歌唱演员,比于淑珍大了6岁,为人踏实稳重又细心温柔。
不过,虽然两人谈起了恋爱,但于淑珍心里一直有个顾虑。
她对男友说,自己的家庭比较贫困,而且兄弟姐妹众多,即便婚后也需要自己帮忙照顾和扶持,如果不同意可以选择分手。
男友听完后并没有感到任何负担,反而非常认同于淑珍的做法,觉得她是一个负责任又重情义的人。
他对于淑珍说:“一个连娘家都不爱的女人,也不可能爱别人。”
所以,情投意合的两人相处地非常愉快,并很快结了婚。
婚后,两人的生活平静幸福,于淑珍先后为丈夫生下了一儿一女,她也如愿当上了母亲。
有了孩子后,两人的生活负担和压力也变大了许多,而于淑泽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于是,为了能够支持于淑珍安心闯荡歌唱事业,丈夫主动选择了退居幕后,牺牲了自己的歌唱事业。
此后的日子里,丈夫一边做幕后工作,一边抽时间照顾家庭和孩子,家里是女主外男主内。
丈夫除了照顾两个孩子,还要负责做饭和打扫家务,家里的事基本不用于淑珍操心。
比如孩子感冒发烧了,丈夫便会一个人带着孩子去看病,而且不会告诉于淑珍,怕她担心影响了工作。
丈夫每天都会去菜市场买菜,为了省钱总会和别人还价,日子过得精打细算。
当时全家人都靠着于淑珍养活,而她当时是拿工资的,也并不是特别高。
除了养活自己的家庭,于淑珍还要救济和帮助自己的娘家,扶持弟弟妹妹的生活。
对于于淑珍的做法,丈夫也没有一丝怨言,甚至主动帮于淑珍照顾娘家人的生活,是一个非常朴实善良的人。
有了丈夫的默默付出和支持,于淑珍才能毫无顾虑的安心工作,歌唱事业也变得越来越顺。
就连于淑珍自己都感慨地说,是丈夫成就了我的事业。
1979年,于淑珍终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当时导演谢添执导拍摄电影《甜蜜的事业》,并准备找一个适合的人演唱主题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而歌曲的谱曲者吕远向导演推荐了于淑珍,觉得她最适合演唱这首歌曲。
就这样,于淑珍幸运地演唱了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并且一举爆红大江南北。
当时电影还没上映,歌曲便已经红了,于淑珍也因此一举成名。
而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了音乐教材,成了一首经典名曲。
成名后,于淑珍依旧保持着平静谦逊的心态,一直努力学习和工作。
她说:“我从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就是好好学习,好好工作,也没想过一定要当歌唱家,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水到渠成时该来的就来了。”
除此之外,于淑珍还演唱了《泉水叮咚》、《李双双小唱》、《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等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成了当红的歌唱演员。
到了1984年,于淑珍还登上了央视春晚,她的歌声从此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女歌唱家。
歌唱事业越来越成功的于淑珍,演出也变得越来越多。
但她从不觉得辛苦和劳累,一直尽职尽责,不辜负观众的期望。
有一次,于淑珍因为演出太过劳累,导致嗓子充血,但她依旧坚持真人真唱,带着伤继续演出。
也正因为于淑珍的敬业与真诚,才让无数观众对她充满了喜爱和敬佩。
到了1998年,已经62岁的于淑珍从天津歌舞剧院退休,开始过上了平静的晚年生活。
年轻时,丈夫尽心尽力照顾家庭和自己,到了晚年退休后,于淑珍开始主动照顾丈夫的生活。
丈夫到了晚年之后,身体一直不好,于淑珍一直细致入微地在身边照顾,两人一直相濡以沫。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于淑珍和丈夫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去养老院生活。
当时儿子和女儿听说母亲要主动去养老院生活,瞬间感到无比惊讶和极力反对。
子女觉得如果让父母去养老院,别人肯定会对他们指指点点,所以很不愿意。
于淑珍说:“我当时说去养老院,儿子和女儿都愣住了。然后说您要干嘛?是要陷我们于不义之地呀,我们是不是不孝顺呀,我说这是两码事。”
面对子女的反对,于淑珍劝导说,你们是孝顺的孩子,但我去养老院也是为了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而且也能减少你们的负担,不要有太多顾虑。
因为于淑珍坚决要去养老院,所以子女也只好无奈妥协。
就这样,于淑珍和丈夫去了养老院,晚年生活过得平静如水。
当养老院的工作人员问于淑珍为什么来养老院,是不是没有孩子时。
她则是开玩笑地说,不是孩子不要我了,是我不要他们了。
养老院的生活环境很好,也十分方便,基本生活有人专门服务,于淑珍和丈夫过得悠然自得。
不过,在养老院生活的费用也不低,于淑珍不愿用子女的钱,一直用自己的退休金支付。
但于淑珍的退休金也并不能支撑一直在养老院生活的费用,所以她又靠自己多年演出积攒的钱支撑。
她说;“我的退休金肯定无以支撑。但这是这些年我演出有了一些积蓄,再不济我还有自己的住房,将它卖掉,钱就不是问题了。”
对于于淑珍来说,她觉得人到了晚年最大的事情就是不要给孩子添加麻烦和负担,所以她一直希望靠自己生活。
“我不想成为孩子们的负担,自己能够养活自己。”
虽然于淑珍和丈夫去了养老院,但儿子和女儿依旧很孝顺,经常抽空去看他们,一家人依旧幸福美满。
不过,平静的日子终究还是迎来了风雨。
于淑珍的丈夫在2020年因病离世,夫妻俩携手相伴一生,最终还是迎来了永别。
丈夫去世后,于淑珍的内心倍感空虚和悲伤,一直沉浸在丧夫之痛中。
儿子和女儿为了更好的孝顺母亲,执意要将她接回家中,但却遭到了拒绝。
因为于淑珍的内心始终觉得养老院的生活更适合自己,更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
一个人在养老院生活的日子,于淑珍过得清净平和,她还报考了老年大学,每天学习书法、绘画等等,直到如今依旧还在坚持学习。
看着退休住养老院的于淑珍,也曾有人建议她教学生唱歌,收一些徒弟,甚至还有人要拜她为师,但是都被她给拒绝了。
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会唱歌,但不代表会教别人唱歌,称自己不想耽误别人。
于淑珍的谦逊和低调,也让她对名利看的非常轻,也从不在乎所谓的财富。
她说:“财富都是多余的,它们并不属于我!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不要被多余的东西束缚住了快乐!”
作为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和国家一级演员,于淑珍的一生都在为了歌唱事业而努力奉献,不追求财富和名利。
生活中,她活得低调朴素又乐观豁达,堪称是真正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民艺术家。
就像她说的:“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地从艺。”
如今,于淑珍已经88岁,依旧在养老院过着平静祥和的晚年生活,活得清醒而自由。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1号唠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