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鹏城优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由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倾力打造)携手读特重磅推出《「新」潮「鹏」派》栏目,解码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的鹏城动能。
栏目通过镜头记录深圳科学家、工程师、创客们“从0到1”的破局时刻,穿透重点实验室围墙、走进独角兽企业研发中心,对话硬核创业者,直击突破性技术诞生现场。创新为墨,湾区为卷,《「新」潮「鹏」派》记录“深圳速度”如何重构产业未来。
本期,记者探访深思实验室,与低空经济领域领军科学家、深圳市“鹏城优才卡”持卡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一起揭秘低空飞行器的“极限考场”。
在深圳龙华区丹霞路一栋三层楼高的实验基地内,一台能“呼风唤雨”的庞然大物正轰鸣作响,模拟着低空复杂的气流环境。这里是深思实验室的核心装置,也是中国低空经济领域颇具前瞻性的科研基地。实验室创始人杨军院士,一位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科学家,正带领团队在这里书写着“低空飞行”的未来图景。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但在杨军看来,这个万亿级赛道的技术基石远未夯实。“我们要让每个人都能像打车一样自定义航班。”杨军说这句话时,目光中闪烁着理想主义者的光芒。这位曾在美国、德国、加拿大三国深耕工业4.0与智能制造20余年的科学家,为何选择回国?又为何将实验室扎根深圳?在这场深度对话中,我们试图揭开这位以“创业者的疯狂”投身科研的科学家的“创新密码”。
”深圳是最适合创业者的地方”
为何选择深圳?这位海归科学家有自己的“市场辩证法”。“深圳是凭本事吃饭的地方。”——杨军这样总结他选择深圳的理由。
“选择深圳,因为这里的创新元素最齐备。”杨军院士的答案直击核心。2018年,他放弃加拿大工业4.0项目中心主任的职位,拒绝了国内多家顶尖高校的橄榄枝,带着团队扎根深圳龙华。谈及原因,他直言“如果谁希望用市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话,深圳就是最好的地方。”
在杨军看来,深圳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市场化评价”融入科研创新的血液。“凭本事吃饭”的城市生态,让深思实验室在三年内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商业落地的跨越——其孵化的飞行器零部件企业深思有形科技有限公司,尚未上市便收到多方基金投资,估值破亿元。
2010年代,当全球工业界热议“工业4.0”时,杨军已是加拿大首个工业4.0项目中心主任。他始终关注着国内产业转型的脉动。“中国产业正从‘工程驱动’转向‘科学驱动’,这是历史性的机遇。”他坦言,深圳的“市场基因”与“创新生态”最终吸引了他——这里没有论资排辈的桎梏,只有“用技术说话”的纯粹。
杨军归国后的首场“战役”便极具象征意义:在龙华区一处毛坯厂房里,他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搭建实验室。“别人眼中的困难,在我眼里全是机会。”四年过去,这间实验室已成为低空经济领域的技术标杆,孵化出两家估值过亿的企业,并与多家头部企业形成深度合作。
从“毛坯房”到“风洞帝国”
如何让机器在1000米以下的“气象地狱”安全翱翔?这是低空飞行器研发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传统航空研究集中在平流层,而对流层的复杂气象就像“黑箱”。强对流天气、城市峡谷效应、突发风切变……传统航空器在低空遭遇复杂天气如同“醉汉跳舞”。
杨军的大胆实验是将“天空”搬进实验室。“我们要像莱特兄弟造飞机那样,从底层重新定义飞行。”杨军举例,“很多人不知道莱特兄弟在造飞机之前首先做了风洞,在各种空气动力学构型的支撑下才做出了飞机”。
“深思实验室的破局之道,是建造全球首个‘三维风洞’。”杨军口中的“三维风洞”即“低空复杂环境模拟装置”——能够模拟风切变、时变风、下击暴流、城市特殊风场的试验风洞。
“想要做出达到安全、安静、安心‘三安体系’的飞行器,首先就要把低空风洞做好。”杨军称,“造一个能模拟出低空复杂环境的模拟装置,能界定清楚飞行器的安全边界在哪里,加快飞行器的适航标准制定。”
历经两年多研发建设,深思实验室这个外舱直径18米、内舱直径10米,由三个不同方向的风机矩阵组成的模拟装置,能支持4米翼展的航空器在这里做垂直起降、悬停等飞行姿态的空气动力学研究。
在自然条件下,想要完成低空天气的测试可能要等上半年至一年的时间,有了“三维风洞”,不到一周的时间,低空飞行器便能在风洞中完成各种极端天气测试,极大地缩短了企业的研发的周期,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如今,这套系统已成为多家头部企业低空飞行的“必修考场”。
从实验室到电动航空“超级工厂”
“像造汽车一样造飞机”——这是深思实验室的商业化宣言。
空中“的士”、飞行汽车、低空航班……尽管这些飞行器的落地和商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但一众汽车制造商已经开始“加码”飞行领域的投资。杨军举例,吉利投资沃飞长空,宁德时代投资eVTOL独角兽峰飞航空,广汽也推出自己的飞行汽车……“继新能源汽车之后,电动航空将成为新的战略竞争领域”,杨军预计,这将形成10万亿美元级别的市场,规模甚至超过现在的汽车产业,或许还能孕育出下一个特斯拉级别的巨头。
深思实验室的野心不止于技术突破。2024年3月,深思有形数字化智能化辊压工厂在成都市新都区投产。企业争相下单,这座电动航空零部件超级工厂已实现“投产即盈利”。“这只是前奏。”杨军透露,团队正在谋划更宏大的蓝图:建造可量产整机的电动航空超级工厂,目标直指“飞行汽车”的规模化应用。
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让深思实验室得到了行业和市场认可。“市场认可才是硬道理。”杨军笑道。
但更重要的布局在深圳——参与制定全球首个低空飞行器适航标准,推动中国的标准成为世界标准。“欧美用百年‘锁死’了高空飞行的规则,但低空是一片新大陆。”杨军目光灼灼,“这是比专利技术更重要的战略资产,谁先掌握话语权,谁就能定义未来。”
重新定义未来“低空飞行”
“当每个家庭拥有垂直起降飞行器,未来城市交通格局将重构。”杨军描绘的蓝图令人心潮澎湃。他提出“新概念低空飞行”的理念,当遇到气流颠簸时,飞行器可以采取减震、避让等措施,做到非常智能地“像鸟一样飞行”。“而在不远的未来,地球上任何一个能够容纳飞行器垂直起降的地方,都将是人类能够达到的地方”。
杨军对低空飞行未来图景的描绘与深圳“天空之城”建设的目标高度适配。“飞起来”也正趋近深圳城市生活的日常。2023年,深圳就在国内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近年来,深圳全力竞逐低空经济的新赛道,不仅在空中联程接驳、市内通勤屡屡突破,更在城际飞行、跨境飞行乃至eVTOL跨城跨湾飞行先行先试。如今,深圳已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的领军城市,在低空经济方面取得诸多首创,千米空域、万亿市场,壮阔蓝海……深圳“空中版图”加速描绘。
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提出“全力竞逐人工智能、低空与空天等产业新赛道”,并明确“加快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率先实现全球首个全市域级空天地一体化低空通感网络全覆盖”发展目标。目前,深思实验室正与政府合力推进两大工程。杨军透露,深思实验室正在规划打造低空复杂环境模拟装置plus版,“一个真正‘月球可见’的低空测试基地:外舱直径达65米,内舱直径45米,允许翼展达到17米的eVTOL在里面做测试。”实验室还计划在深圳建设低空经济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在科技与产业的交叉点上,杨军团队用“硬核创新”掀起未来交通变革。就在几天前,我国首批民用运营合格证颁发,标志着低空飞行正式开启“载人时代”……低空经济的未来已不仅是技术蓝图,更是向天空发出的宣言——“这一次,规则将由我们书写。”
读特新闻记者 饶欢/策划出镜 张玉洁/文 魏丹、孙钰胜/拍摄 肖邦昊/剪辑 徐瑜鸿/海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