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国企员工大实话:70%的工作竟是为了"甩锅"?基层:我们在"合法摸鱼"!
"每天上班就像在玩真人版《大家来找茬》!"某央企员工小张苦笑着打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表格让他头大——这是他这周第三次修改《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台账》了。从填表格到写报告,从开会到留痕,越来越多的国企员工发现:自己正在变成"免责工具人"。

1. 流程比天重要,结果不重要
西南某国企采购部小王爆料:买500元打印纸要经过12道审批,从需求申请到合同备案,每个环节都要截图留痕。"上个月采购打印机,市场报价1500元,我们走流程买成2800元,但领导说'只要手续合规就没责任'"。这种"合法高价"的背后,是用程序正义掩盖效率低下。

2. 表格治国,用数据证明"我在努力"
东北某省属企业员工小李电脑里存着300多个Excel文件:会议签到表、培训记录表、设备点检表......"上周检查说我们没记录员工午餐吃了多少米饭,现在连食堂打饭都要扫码留痕!"这种"用显微镜找漏洞"的考核方式,逼得基层把精力全放在"做台账"而非"干实事"。

3. 躺平有理,多做多错不如不做
中部某央企研发部员工吐槽:"去年我提了个创新方案,结果市场波动亏了200万,被追责三个月。现在领导宁可买理财保本,也不敢批新项目。"数据显示,2024年央国企研发投入增速同比下降15%,"安全第一"的导向正在吞噬企业活力。

1. 过度追责→全员自保
某省国资委数据显示,2023年国企管理人员问责案例中,68%是因为"程序瑕疵"而非实际损失。一位央企高管坦言:"现在员工做事前先想'怎么不背锅',而不是'怎么做成事'。"

2. 形式主义→效率黑洞
某地国企调研发现,管理层80%的时间在审批签字,基层30%的工作是应付检查。这种"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的模式,导致企业决策链条长达3-6个月,错失市场良机。

3. 创新萎缩→竞争力下降
中国企业联合会报告显示,央国企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创新指数已连续三年低于民企。"容错机制不落地,谁愿当'出头鸟'?"某混改企业负责人感叹。

1. 政策松绑:允许"合理犯错"
2024年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支持国企大胆试错",湖北、四川等地试点"尽职免责清单",将"市场风险""创新探索"纳入免责范围。广州某国企因违规转租直管房被免责的案例,正是政策转向的信号。

2. 制度革新:划清"红线"与"安全区"
专家建议建立"三区分"机制:
✅ 区分"无主观故意失误"与"明知故犯"
✅ 区分"探索性试验"与"明令禁止"
✅ 区分"为公谋利过失"与"以权谋私"
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避免"倒查十年"的随意问责。

某头部央企试点"风险准备金"制度:项目失败后,只要流程合规、及时止损,可动用准备金弥补损失,不影响团队绩效。这种"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作为"的导向,让员工从"怕追责"转向"敢创新"。
结语当"免责"成为主业,国企离危机还有多远?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企员工自嘲"我们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合法摸鱼'"。这种集体心态的背后,是制度设计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正如国资委负责人所言:"国企要成为顶梁柱,不能只做'太平官'。"

破解"甩锅困局",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给制度松绑,为创新护航,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真正站出来。否则,当70%的资源都消耗在"免责游戏"中,企业的未来堪忧,国家的重托更将落空。
你对国企"甩锅文化"怎么看?欢迎留言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