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乡野山堡上那些石头堆砌的古寨子

夜郎小卒 2024-08-05 15:13:05

◀万丰寨遗址。通讯员 张学成 摄

岳家岩古寨。通讯员 张学成 摄

老瀛山莲花保寨。特约通讯员 胡光银 摄

距离綦江区政府所在地几公里外,有一个街道——新盛街道。过去,新盛有两样大家共知的“宝贝”,一是水田中可以煮猪草的天然气;二是一丛丛、一簇簇的桑树,那是为白胖胖的蚕宝宝准备的粮食。

如今,天然气早已熄灭,纤纤细腰的桑树也已不见踪影,但新盛街道上那一座座坚固的古寨子还在,周围是一道道高大的石头围墙,形成了一个古寨群落。

这些古寨子,全都建在一个个突起的山堡上,而且大都处于当年的交通要道。古时的新盛是下重庆、上贵州的咽喉之地,那一条条古驿道、古茶道虽然早已淹没在草丛中,已不再是交通咽喉之地,但其历史印迹却不会磨灭。

建在小山堡上的文明堂

文明堂是一个古寨子,建在岳家岩上,又名岳家岩寨子。说是岩,其实就是一个小山堡,上山堡的路一点也不难和险。文明堂三个楷书字体清晰地刻在石头上,两扇紧闭的大门还是古老的模样,门是木头的,外面包裹着红铁外衣,拇指粗的铁钉牢牢地钉在门板上,坚固厚重。

始建于1854年的文明堂,一扇大门关住了寨子。据传清咸丰年间,一伙流匪路过岳家岩,准备夜间偷袭抢劫当地老百姓,匪徒中有一人是本地人,他借口打前阵,却悄悄跑来报告。于是,附近的村民藏好财物,躲进文明堂内,还准备了防敌的棍棒、猎枪、砍刀等,但大家仍不放心,有人提议铸出一小块一小块的长方形铁皮、一枚枚粗大的铁钉,将铁皮牢牢地钉在木门外面。夜间,匪徒前来攻打时,使出各种招数,也无法攻进文明堂。不久,接到报告的官兵赶来支援,匪徒只好逃之夭夭。

建寨近200年,文明堂究竟抵挡了多少次侵袭,如今已不为人知。站在文明堂的大门口,前面是一片小山头,这些小山头可有些来头,那是文明堂往前看的风景,山坡坡山岗岗全是绿色的树和草,草是一蓬蓬的,乱中有序,树是些不成材的灌木,矮短却覆盖着泥土。

现在,文明堂还住着一对老年夫妻。房子明显老了,但生活气息很浓,厨房还冒着炊烟,堂屋的凳子都擦得亮晃晃的。除了老两口的几间房,寨子内尚有一块空白的地基,土墙已经坍塌,还能依稀看出一些当年的痕迹。

进入老两口的房屋,那面面向寨子的墙是自家所建的土墙,从土墙和寨墙之间的缝隙爬上去,就到了城墙步道上,城墙的防御功能还在,那架枪架炮的石头眼子透着凉风,也透着乡村的沧桑。城墙上的步道与寨子里的屋脊梁相连,很怕一不小心踏碎了屋顶的瓦片,青瓦寄托着乡愁,也是村民的依靠。

如果你想看一看文明堂的全貌,站在屋顶是无法实现的,三面崖壁悬空,自然也不能围着寨子转,那只有一个办法——飞到空中,人虽没有翅膀,但却可以用航拍来完成心愿。站在文明堂的坝子上,我们没能看清古寨的外面世界,但这样的寨子,在历史和未来都有不可磨灭的位置,也是任何东西都无可替代的。

说不清道不明的陈平寨

离开文明堂,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来到了陈平寨。

叫它陈平寨,其实是有争议的。当地人说,这寨子的第一个字不好认,字迹已经脱落得差不多了,认不太清了。大家都习惯叫它“石梁岗古寨”。至于为什么叫它陈平寨?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

据说,石梁岗寨子由陈姓、李姓和杨姓共建于清道光十八年。三姓人家中,陈姓人负责一半的工程量,另外两姓人负责另一半。一些上了年纪的当地人,还能记得那个模糊的字,好像与陈字没有半丁点儿关系,上半部分是一个宝盖头,明显与陈字无关,但读音又与陈字相似。如果从文学的角度讲,这个字的最佳字选是宸字,宸平寨是一个多么好听的名字,只可惜这是文学意义上的,并没有真凭实据。不过,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个寨子就是星空下闪亮的寨子。

如今,寨子内的居民只剩下五六户人家了,房子改造得也比以前更现代化了一些,砖瓦、混凝土结构已与寨子格格不入。但尚有几户人家的房屋保持了原有模样,竹篦编织的墙体透过光亮,厨房里还挂着熏得黢黑的腊肉。我告诉他们,这样的民居在乡村已经不多了,是个稀罕物。但他们却不这样认为,这样子的房子,他们并不喜欢,如果让他们自由选择的话,他们会离开石梁岗古寨,将自家的房子改建成砖瓦混凝土结构的小楼房。

期待古寨焕发出新韵律

一个古寨,建在离山脚600米的山堡上,坐东向西,呈四方形,东、南为荒坡,北面为坡土,西面是稻田,原来是为了抵挡袭扰的“长毛贼”,城墙全是由长条石块砌成的防护石墙,缝里生长出一些小草,城墙上的树木茂密如林。寨子里还留存着水槽、风车等农村物件,已经消失的品山公馆,只留下断壁颓垣默默坚守。

古寨是什么人所建?为什么而建?这是一个谜,要想解开这个谜团,也许只有历史本身。

小小的一个新盛街道境内,这样有记载的古寨子有6个,这些古寨子记载着村庄的历史,也承载着村庄的乡愁。它们望着人世间的一个又一个过客,走的走了,留下的固守着寨子,这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许一时的选择是痛苦的,但坚守文化自信不会错,历史终将记住这些坚守者、固守者。期待古寨焕发出新韵律!

文/刘泽安 图/本报资料图片

0 阅读:48

夜郎小卒

简介:分享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