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稼祥晚年请求周总理分配点工作,毛主席:应该很快让他出来工作

小英历史加油站 2023-12-01 13:13:08
前言: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进院子,王稼祥眯起眼睛,心里也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意。

他抚平放在案几上的信纸,提笔写下“总理台鉴”。

而后停顿片刻,似在回味从前。

曾经作为党内地位最高的三人之一,如今却只是一位疾病缠身的老人。

其实,这次给主席和总理写信,他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毕竟当年为了挽救党和军队,王稼祥已经付出了太多... ...

那么,他与主席、总理的关系如何?中央到底会不会批准他的请求?

致信周总理

1972年的春日,王稼祥决定给周总理写一封信,请求分配些工作。

他生来书香门第,一手好字写出的信件字迹娟秀,行云流水。字里行间透着他那温文尔雅的性情,以及对党忠贞不渝的真诚。

信写好后,王稼祥叹了口气。不禁想起自己在革命道路上并肩战斗的老友们——

他日夜期盼能重回工作岗位,为人民再尽绵薄之力。

1972年5月,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里查阅文件时,秘书进来禀报王稼祥的来信。他打开信封,眼前这熟悉的字迹,不禁勾起他与王稼祥共事的点点滴滴。

信中王稼祥道,身体已基本恢复,每天脑力仍可勉强使用几个小时。外事工作是自己最熟悉的,希望中央能给自己分配些外事调研方面的工作。

周总理了解王稼祥的为人与才干,当下便拟了份报告呈上毛主席,征求批示。

主席批示

次日清晨,毛主席便看到了周总理的报告。细细读过后,他陷入了沉思。

脑海中浮现出1931年初春时分,自己与王稼祥初次相见的情形——

那年3月,王稼祥奉调来到中央苏区,与自己一见如故。两人围坐在宁都青塘的一间土房内,就当前反“围剿”的形势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

王稼祥谈吐从容不迫,毛主席也对他推崇备至。

从那时起,两人就结下了革命情谊,一直并肩奋斗。

想及此,毛主席不禁再次叹息,王稼祥是自己最早的支持者。正是他在遵义会议上表态投票,自己才得以在关键时刻重新负责军事指挥,扭转了红军的颓势,从根本上改变了党和革命的命运。

如今,这位老战友已是迟暮之年,身患顽疾却还念兹在兹,想继续为人民效力。

毛主席当下便批示道:“我同意总理的意见,王稼祥同志是有功之臣,应尽快安排他出来工作。”

我党早期大佬

王稼祥,原名王炳南,1906年生于安徽泾县一个书香门第。他自幼家境优渥,又颖悟聪慧,深得父亲喜爱。

1924年,18岁的王稼祥考入安徽芜湖圣雅阁中学。就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救国救民的理想悄然诞生了。

1928年,王稼祥前往莫斯科留学,在那里,他正式加入了我党。

1930年回国后,王稼祥很快便担任了宣传部干事。1931年4月,他奉调至中央苏区,出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就在4月,王稼祥来到了江西宁都,与神交已久的毛主席初次相见。两人很快投缘,围坐在简陋的茅草屋内,兴致勃勃地讨论着革命抗争的战略战术。

看着眼前这个身着衬衫、头戴圆框眼镜的青年才俊,毛主席不禁想到:

王稼祥虽生于富贵人家,竟也一心扑向革命事业,这样可贵的品质,令他由衷钦佩。

而王稼祥也对毛主席推崇备至,两人一见如故,由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负伤与长征,王稼祥与毛主席的革命情谊

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4月的一天,王稼祥在乐安县古岗村召开红军青年工作会议时,遭遇敌机轰炸。

他左腹被炮弹击中,严重受伤。弹片深深嵌入体内,需要立刻开膛手术。

然而,当时苏区医疗条件简陋,无法进行麻醉!

王稼祥只能在清醒状态下,忍受了长达8小时的开腹手术过程。此间他强忍痛楚,几度昏厥,却仍坚持硬撑了下来。

毛主席从前线听闻噩耗赶来,只见王稼祥躺在手术台上,满身是血,脸色惨白。

这让毛主席几欲落泪,守在病榻前,许久不愿放手。

手术虽然成功拯救了王稼祥性命,但留下的后遗症一直折磨着他。反围剿期间,他只能一路躺在担架上随军转战。

1934年,红军开始了跨越千山万水的长征。

当其他人讨论将王稼祥留在当地疗养时,毛主席立马否决,绝对不能轻易放弃战友,坚持让重伤员也一起转移。

于是,王稼祥开始了漫漫征途。

行军途中,毛主席时常来到他的担架前与他长谈,邀他一同商讨红军的去向。

两人重叙往昔,畅言未来,又一次拉近了距离。王稼祥也由此成为毛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

遵义会议的关键一票

1935年1月,红军主力挺进贵州省会遵义县,暂时甩开了身后的果军追兵。这给了红军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王稼祥抓住时机,主动联络红军高层,争取召开一次高层紧急会议,力促毛主席重新负责军事指挥。

他深知,当前红军正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必须在这次会议上扭转颓势、找准方向。

为此,他奔波游说,终于说动了多位军委副主席参会。

终于,在王稼祥等人的努力下,我党于1月15日在遵义召开了紧急会议。

会议很快开始,博古首先发言,全盘推卸失败责任。王稼祥听了坐如针毡,强忍着火气。

轮到毛主席发言时,他语重心长地分析了红军失败的根源,直指博古等人的军事路线错误,语气中透着忧国忧民的义愤。

一番发言,高下立判。

底下立刻炸开了锅,数十位军政高层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

王稼祥紧紧握住拳头,心中涌起一股热血。他决心支持毛主席重新指挥,以扭转红军颓势!

于是,王稼祥首先站出来,坚定立场地表态道:

“我完全赞同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我坚决支持让他重新参与军事指挥!只有像他那样富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能领导红军取得最终胜利!”

一时间,全场静默。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王稼祥。

王稼祥深吸一口气,语气更加坚定:

“毛泽东同志在过去的反围剿战争中屡建奇功,他是我军的灵魂,我完全信任他的指挥,我将投他一票!”

会场上传来一片哗然。

在王稼祥开口支持后,朱、刘等老一辈革命家也纷纷发言表示赞同。会场的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

在这关键的一刻,王稼祥为毛主席争取了决定性的一票支持。

最终,毛主席重新负责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打破了红军的颓势,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而王稼祥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也为他在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任驻苏联大使

建国后,王稼祥历任驻苏大使、中联部部长等重要职务,勤勤恳恳为国家效力。

1969年,他被安排到河南生活。三年后病愈,遂写信给周总理,表达了再次工作的愿望。

如今,王稼祥已是66岁高龄,多年的战火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但革命理想的火种仍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他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再为党和人民做点事。

毛主席再次看到老友的字迹,还是如 1931年初识时那么挺拔有力。

主席笑着写下了批语:

“同意周总理报告意见!王稼祥同志在遵义会议上正是投出了关键的一票,他对革命有很大贡献,现在身体已基本恢复,应该很快安排他重新工作起来。”

第二天,毛主席将自己的批示传达给周总理。周总理当即安排王稼祥参加中央召开的一些会议和学习班。

1973年8月,在代表大会上,王稼祥顺利当选委员。

时隔多年,他再次为国家担起重任,信心满满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1974年初,王稼祥因久疾加剧,在工作岗位上突发心脏病,匆匆离世,年仅68岁。

临终前他紧握妻子的手,眼中依稀能看到青年时代和毛主席并肩奋战的情景。

他没有遗憾,因为他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他在革命道路上撒下的火种,如今已在熊熊燃烧。

10 阅读:3359

小英历史加油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