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这6个人本来不可能做皇帝,却天上掉馅饼登上了皇位

四海视野 2025-04-25 18:21:06

今天咱们来聊聊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那么一些皇位,没人争没人抢,居然就像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你知道吗?从秦始皇那会儿起,当皇帝传位这事儿就挺有讲究。一般都是老子退了,儿子顶上;或者哥哥不在了,弟弟接上。

有时候啊,皇上要是没个儿子,连兄弟都没有,那这把金灿灿的龙椅可就得另找主人了。来,我给你说道说道几个皇族远亲的好运气,看他们是怎么突然就走上人生巅峰的。

有两位选手特别擅长隐藏实力,先说汉文帝刘恒。刘邦打下了天下,然后他的儿子刘盈就当了皇帝,可这个汉惠帝啊,整天被厉害的吕后压着,最后早早就憋屈地去世了。

吕后一狠心,连续推了两个小皇帝上位,说是皇帝,其实啥都不管,就像被人牵着的木偶。直到吕后去世,陈平、周勃这些大臣才瞅见机会,把吕家的权力全部给收拾干净了。

吕后推上去的俩小皇上,刘恭和刘弘,虽说挂着皇族后代的名头,但其实能坐上龙椅,全靠吕后一手操作。说白了,这俩娃能当上皇帝,不是因为啥大家伙都认的继承规矩,就是吕后想加强自己权力的法子。

吕后走了以后,大伙合计了一下,觉得这俩孩子坐上皇位,全靠吕家在后面撑腰,压根不是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来的。因此,大伙儿心里头就觉得他们这皇位坐得不那么“稳当”,得另外找个合乎情理的皇帝来接班。

陈平和周勃一商量,就把主意打到了远在晋阳的刘恒那儿。刘恒啥来头?刘邦的第四个娃,当时在代地做王,离权力中心老远了,也不是大家眼里皇位的有力竞争者。这小家伙口碑还行,关键是感觉挺随和,好对付。

于是,使者骑着快马飞奔到晋阳,给刘恒带去要他继承皇位的消息。

刘恒心头猛地一颤,那叫一个暗喜,但脸上还得装得跟没事人一样。不过话说回来,陈平、周勃他们那些小九九,真能顺顺当当实现吗?

说白了,那些大臣挑中刘恒,明面上夸他仁慈心善,名声响亮,暗地里还不是想着他能被轻易拿捏,觉得他没啥强硬后台,不会撼动他们这些朝中老臣的利益和权力架构,好让自己在背后悄悄掌控大局。可谁承想,汉文帝刘恒一坐上龙椅,立马就来了个“装怂耍狠”的大反转。

刘恒一开始就用他的温和方式,显示了他的大度与聪明才智。刚坐上皇位那会儿,他并没急着把前朝的老臣们都换掉,或者急着显示自己的权力多大。相反,他对那些帮他上位的大臣们都很感激,这样一来,朝廷里就显得很稳定。他这么做,既让大家心里高兴,又省得朝廷里头自己人斗来斗去。

过了一阵子,他开始不动声色地把权力抓回来。刘恒表面上对陈平、周勃他们挺客气,挺尊重的,但实际上,他在背后慢慢改变人员安排,提拔了一些自己信得过的新人,一点点地减少了那些老臣子的势力,让权力慢慢地回到了自己手里。

刘恒当皇帝那会儿,表面上看挺和气的,其实心里头精明得很,主意大得很,招儿也多。他没让那些老臣子给带着跑,反而是一步步带着国家往“文景之治”那条宽广大道上走。他搞出了历史上头一个盛世,让老百姓们过上了舒坦日子。

第二位皇帝是唐宣宗李忱,人们常称他为“小太宗”。为啥这么叫呢?因为他管理国家挺有一套,跟唐太宗李世民的风格挺像。

李忱,他原本叫李怡,是唐朝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他老妈不是啥大人物,所以他从小就离那皇位斗争远远的。在那么多兄弟姐妹里头,李忱特别不爱说话,看起来还有点呆呆的,这样一来,他在宫里就经常被大家忘掉,甚至还成了大家伙儿的笑料。

皇宫里的明争暗斗,李忱就像在看一场大戏,他演技高超,脸上总挂着“我是谁,我在何处,这是何地?”的迷糊神情。和人聊天时,他慢条斯理,好像在梦游,答非所问,让人摸不着头脑,心里嘀咕这小子是不是犯迷糊了。到了宴会上,他更是成了笑点,大家拿他打趣,但他总是眯着眼笑,一副“你们乐呵就行”的大方样,从不恼火,让人感觉他就是个憨憨。

到了唐穆宗那会儿,朝廷里里外外纷争不断,皇位换来换去好几回,李忱还是装着他那“傻子”的样子。一直到唐武宗没了,也没留个能继承皇位的成年儿子,这下皇位该给谁,就成了个大难题。

这时候,那些手握大权的太监们开始找好控制的皇室子弟,打算推他当新皇帝。他们挑中了看起来老实的李忱,觉得他好摆弄,就一起把他扶上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唐宣宗。

不过,李忱当上皇帝后,整个人好像变了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被人说“笨”,反而显露出了非常厉害的政治手腕和决断能力。他开始努力治理国家,好好整顿朝廷,削弱宦官的权力,让朝廷重新回到了正轨。说到对外,李忱也是一连串打了不少胜仗,稳住了边疆。他的这些做法,让唐朝有了一段短暂的复兴时期,人们管这段时期叫“大中之治”。

真正厉害的人通常都很低调,李忱就像那条隐藏得很深的龙,在宫廷斗争中应付自如,最终赢得了所有。

这两个人的经历说明,有时候低调行事,不炫耀实力,也是种聪明的活法。他们坐上皇位是意外,但管理国家可是真有两把刷子。所以说,运气这东西虽有,但能瞅准时机、抓住机会,那才叫真厉害。这也就是“装怂实则厉害”的聪明点,啥也没多说没做多,大局就定了。

下面要说的这位皇上,轻松坐上了龙椅,可当皇帝的日子是真不好过,一天舒服日子都没过上。

多亏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汉献帝的名气可不比他那些老祖宗们差。曹操说的那句“拿着皇帝来号令各路诸侯”,讲的就是这个小皇帝。说实话,真实发生的事儿和书里写的,在这点上是一模一样的。

东汉末年那会儿,太监们势力可大了,“十常侍”这帮家伙掌控着朝廷大权。等汉灵帝一死,整个朝廷就乱套了。

灵帝的大娃刘辩,小小年纪就被推上皇位,挺突然的。但好景不长,这娃子还没坐热乎呢,宫里就因为宦官们闹得乌烟瘴气。张让、段珪这些太监,带着小皇帝和他弟刘协慌慌张张逃出宫,半道上还撞上了董卓这个难缠的家伙。

讲起刘辩来,他吓得结结巴巴,话都讲不连贯。反观旁边的刘协,回答起来流畅得很,显得格外沉着。董卓瞅见这情景,心里头立马有了盘算。

董卓这家伙一动手,整个局面立马翻了个底朝天。他先是把刘辩给踢下了台,然后一把将九岁的刘协推上了龙椅,这就是后来大家讲的汉献帝。这事儿发生在公元189年,那时候汉献帝还是个孩子呢。

做皇帝这事儿,一点不由自己说了算,当了皇帝以后,还是没法自己做主。真是可怜这孩子,大半辈子都像个被线牵着的木偶皇帝,啥都由不得自己。

接下来咱们聊聊宋英宗赵曙,这家伙其实是宋仁宗他堂哥的儿子,并不是直系血脉。

宋仁宗真是个不幸的皇帝,他的三个儿子都没能活到成年。国家得有未来的君主啊,这可把大臣们急坏了,他们每天都跟火烧眉毛似的,不停地催促皇帝想办法。

宋仁宗心里挺犯难的,年纪一天天大了,可自己的孩子还没个影儿,就琢磨着从亲戚里头找个接班人。这一找,就找到了他堂哥赵允让家,看中了赵允让的儿子,小名叫赵宗实,后来还给他改了名,叫赵曙。

赵曙从小就爱啃书本,脾气好得很,对父母特别孝顺。他四岁那年,就被抱去给宋仁宗当儿子了。一直到三十一岁,他才正式被定为皇位继承人。这期间,宋仁宗自己又生了儿子,赵曙还曾被送回了亲爹那边。到了1063年,宋仁宗驾崩,三十二岁的赵曙这才顺顺当当地继承了皇位,成了宋英宗。

瞧瞧,这两位皇上,一个呢,是在乱世里被大权在握的大臣给挑中了,另一个嘛,则是通过家里头的过继,歪打正着地,都坐上了那把龙椅。你说这命运啊,有时候就像是碰运气,但仔细一想,这里面其实都有它的道理。

接下来要说的是宋孝宗,他叫赵昚,排在第五位。

这事儿得聊聊北宋快完事儿那会儿,就是出了大名鼎鼎的“靖康之变”。金兵猛地打下了东京,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把徽宗和钦宗俩皇上,还有好多皇族、贵族的孩子们都给抓走了,北宋就这么没了。不过,这里面康王赵构倒是机灵,逃了出来,后来跑到南方,建了个新朝代,南宋,他自己就成了宋高宗。

宋高宗赵构逃跑时,被吓得可不轻,结果据说他没法再生育了。这事儿可给南宋的皇位继承惹了大麻烦,因为他这一支的男丁算是断了,但皇位又不能空着。赵构琢磨来琢磨去,最后决定从宋朝老祖宗赵匡胤的后代里挑个继承人。

来说说那本野史上记载的“斧影烛光”的事儿。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弟弟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两人在宫里头悄悄地聊天。外头的人只能看到烛光晃来晃去,还有斧头的声音若隐若现。结果,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就没了,赵光义就当上了皇帝。这段往事挺神秘的,让后人都怀疑,赵光义是不是趁这个机会把皇位给夺了。

但不管事情真相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一百多年以后,皇上的位置又重新回到了赵匡胤后代的手里。

赵构让手下人到处去找赵匡胤的后人,没想到一找就找到了五千多个,这简直跟从大海里捞根针一样难,但又奇迹般地做到了。他们好好挑了一番,最后就剩下俩孩子,一个长得圆滚滚的,另一个则是细高挑儿。

一般来说,大家都觉得圆滚滚的小孩挺有福气的,赵构一开始也挺看好那个小胖子。不过,见了一次面后,情况就变了。那个瘦瘦的孩子虽然没被赵构挑上,但离开时还很有礼貌,不像小胖子那样,显得傲慢得很。赵构这人眼光毒辣,他觉得瘦孩子的品行更好,于是就决定让他们俩来一场公平的较量。

最后,赵昚这个瘦弱的家伙在一连串的测试和比拼中表现优秀,他的能力和品行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因此被选为了皇太子,接着就当上了宋朝的孝宗皇帝。赵昚做了皇帝后,特别勤奋治理国家,也很关心百姓,他一心想着要恢复中原,还努力革除不好的朝政,那段时期被叫做“乾淳之治”,他是南宋时期一位有名的贤君。

历史的走向有时候好像碰运气,但其实在紧要关头,一个人的品德和本事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六位皇帝是明朝的明世宗,他叫朱厚熜。

明朝中期那会儿,有个皇上叫明武宗朱厚照,这人天生爱玩乐,结果没生下孩子,连亲兄弟也没有。突然有一天,他就这么走了,皇位就这么空了出来,总得有人去填这个坑吧?这就好比家里顶梁柱塌了,得赶紧找根新的柱子撑起来一样。

一般来讲,皇位应该传给谁呢?这得看老祖宗定下的那些规矩。明朝有个规矩,说的是“兄长去世弟弟继位,叔叔接替侄子的位置”。换句话说,要是哥哥没了,那就轮到弟弟上;要是弟弟也没儿子,那就得从爸爸的兄弟那儿找下一位皇帝。朱厚照这一代人是指望不上了,得往上一代看,去找找他老爸明孝宗朱佑樘的兄弟们。

朱佑樘他只有一个亲弟弟,那就是兴献王朱佑杬。而朱佑杬呢,有个儿子,就是朱厚熜。这么一来,按照老规矩,朱厚熜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就好比家里老人走了,按岁数来算,轮到他来撑起这个家了。

这事儿的核心人物,是当时朝廷里的一把手,就像现在的国家总理那样,名叫杨廷和。杨廷和这人讲规矩,不挑软柿子捏,做事全按老祖宗传下来的老规矩来。他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朱厚熜,也是照着这些规矩挑的。要不是杨廷和这人正直,死守规矩,皇位说不定就让别人坐了,朱厚熜也就没这好运了。

说白了,朱厚熜能坐上皇位,首先是因为明武宗没留下后代,其次他按照家族的传统排序,就是该继承皇位的那个人。再加上杨廷和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死守规矩,没耍什么花招。这就像咱们常说的,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用。朱厚熜能当上皇帝,说白了就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加上忠臣的坚持,一块儿成全了他。

咱们来捋一捋,这六位皇上里头,要说特别点的,那就是汉献帝了,其他五位可都是真刀真枪管过国家的。他们能坐上龙椅,不光是走运那么简单,更多还是因为他们身上有那么些优点:聪明但不张扬、做事低调、胆子大、心地好、讲礼貌。

历史的长河,时常在无声无息间,给那些时刻准备着的心灵照亮前行的道路。咱们等到下次,接着聊聊那些藏在历史篇章里的动人往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