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A纷纷“投华”,是无奈之举还是明智之选?
嘿,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汽车界的一个大新闻?宝马中国官宣与华为终端合作啦!这可真是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我就纳闷了,这曾经不可一世的BBA,怎么就纷纷向华为抛出了橄榄枝呢?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玄机?
咱先来看看这具体情况。算上之前奥迪宣布引入华为智驾,奔驰S级搭载华为鸿蒙车机系统,BBA在不同程度上都已经和华为“搭上了关系”。这“投华”程度的高低啊,似乎和他们各自的江湖地位、市场形势还挺对应的。像市场销量下滑幅度最小的奔驰,目前只是在奔驰S级上试水华为的HMS For Car服务;宝马呢,这次几乎是全面拥抱鸿蒙系统生态;奥迪则是一口气宣布要在中国市场推出五款搭载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
你看啊,这在以前,德国工业文明的百年骄傲,那可是高高在上,哪会把中国数字科技放在眼里。可如今呢,在智能化的十字路口,却和中国的数字科技相拥在一起了。这就好比是一贯傲慢的贵族,突然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不得不让人感慨世事无常啊!
为啥会这样呢?说白了,就是在新能源赛道的智能化下半场,BBA们想靠自己独立完成转型,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你去过欧洲,或者对欧洲比较了解,就会知道,在进入5G时代以后,欧洲在数字化、智能化领域那是大幅落后于中美啊。
这可不是我在这儿瞎咧咧,数据可是最能说明问题的。2023年全球汽车电子架构研发投入Top10中,7家是中国科技企业;智能驾驶专利数量前十名,华为、百度等中国企业占据六席。传统车企在EE架构迭代速度上已落后新势力2 - 3代。这就像是一场长跑比赛,人家中国科技企业已经一路飞奔,把欧洲的车企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再看看人才储备这一块儿,波士顿咨询数据显示,到2030年软件将占汽车研发成本的50%,但传统车企现有研发体系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每年增加35%的IT人才储备。这对于平均年龄45岁的德国工程师团队来说,那不是有点难,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啊!没有市场化的土壤,没有庞大的IT人才储备,没有咱们这儿这股疯狂的“内卷”劲儿,欧洲车企想靠自己完成智能化的升级和转型,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BBA的问题可不单单是BBA的,几乎是所有合资大车厂共同面临的难题。咱就不说别的,丰田、本田、日产日系三剑客,很早也开始引入华为鸿蒙智能座舱了。再看看咱们中国的车企,小米SU7、问界M9这些车型,在高端市场不断刷新销量数字,这是赤裸裸地给BBA来了个双重暴击啊!他们靠着情怀、历史、信仰所造就的豪华品牌护城河,眼看着就要被数字洪流给冲垮了。
所以啊,这“投华”其实从几年前可能就已经注定了。在生存焦虑面前,那些什么关于“灵魂”的讨论,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了。华为这几年也是不容易啊,用了三年的时间,从“造不造车”、“灵魂论”的争议中走了出来。如今的华为乾崑智驾,已经被公认为是国内智驾领域的无冕之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已与超过15个主流品牌达成合作。
就像赛力斯这个小车企,当年那可是名不见经传啊,在华为的技术改造下,那可真是脱胎换骨,一飞冲天了。能把均价卖到50万以上,月销还超过1.6万辆的自主车型,也就只有问界M9这一款。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啊,未来大概率会是车均华为,区别只在于“含华量”的高低程度不同了。
对于BBA这些豪华品牌来说,想要保住国内市场,那就得尽快提升智能化水平,和华为合作那就是最佳路径。哪怕用了华为技术的产品只是特供中国市场,那也能保证他们继续留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牌桌上啊。从长远看呢,BBA还能从与华为的合作中反哺自身的技术升级,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儿嘛。
换个角度想想,传统豪华的护城河失守,好像也不是天塌下来了。咱得承认,虽然咱们自主品牌的产品品质已经不逊色于豪华品牌了,可还是有很多人对BBA有着品牌信仰,同时呢,又希望能用上华为的智能化技术。这么一来,BBA+华为这种组合模式,在市场上那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啊。
对于华为自身来说呢,能够攻下BBA这一城,无疑是为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迈向全球市场踏出了铺垫性的一步。要是这合作顺利的话,华为借道欧洲车企打入西方市场,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啊。所以说啊,这BBA和华为的合作,那是相互成全,BBA越早投华,才可能会有一个双赢的局面。
哎,这汽车行业的发展真是瞬息万变啊。曾经高高在上的BBA,在如今这个智能化的时代,也得放下身段,寻找新的出路。这就好比是一个习惯了吃山珍海味的大户人家,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得变一变了,不然就会被时代的浪潮给淹没喽。这合作之路到底能走到哪一步,未来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咱们就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