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之战中,凌敬的妙计如果被窦建德采用,李世民真的会败吗

醉薇谈历史 2023-02-24 05:44:02

李世民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有一段公案。

彼时,唐军与夏军对峙一个多月,窦建德始终无法西行一步。为了打破僵局,窦建德的谋士凌敬献了一计:“逾太行,入上党,骇蒲津。”

后人一致认为,假如窦建德采纳凌敬的计策,李世民将顾此失彼,唐军的所有优势将化为乌有。如此一来,不光可以解洛阳之围,还可以乘机打败唐军,从此天下三分。

凌敬的这个计策听着确实够大气,大有谈笑间灰飞烟灭,羽扇纶巾三分天下的恢弘气势,但窦建德为何不接纳?凌敬真的很高明吗?

恐怕未必,我们先从历史背景谈起。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李世民率军抵达新安,消灭王世充大郑政权的洛阳之战拉开了帷幕。

这场战役,李世民采取了剥洋葱的战术,从外向里逐步蚕食,最后困死王世充。唐军的兵力分布如下:

李世民坐镇新安,距离洛阳七十里;西线:罗士信占领慈涧,此地在洛阳四十多里;南线:史万宝攻克宜阳、甘棠宫,并占领龙门,此地在洛阳南边约四十里;东线:王君廓占领洛口,切断王世充洛口仓方向的粮道,并接连攻克轩辕关、管城,包围虎牢关;北线:刘德威从河东出兵,攻克河内;黄君汉出河内,占领孟津,以及洛阳北面四十里的回洛城;

四个方向四路大军,将洛阳围得水泄不通。经过数月的鏖战,唐军又陆续攻克了周边的三十二个州,洋葱终于露出了芯。

李世民干脆不装了,他索性将大本营转移到距离洛阳仅十几里的北邙山,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郑军连战连败,武德四年二月,随着王世充的侄子弃守河阳、淮州刺史陆善宗投降、太子王玄应的运粮队被李君羡全歼,王世充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于是他只好拉下老脸隔河喊话,请求讲和。李世民懒得说话,他令宇文士及答复道:自缚来降,酒肉招待。

人一旦被逼到绝路上就变得很可怕,已经弹尽粮绝,城中人相食的郑军居然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接下来的一个月居然变成了艰苦的拉锯战。

这期间,李世民再次“犯二”,差点两次死于阵前。

一次他忙里偷闲,跑到榆窠打猎,被单雄信瞄上了。眼看单雄信的枪尖就要扎穿李世民时,尉迟敬德挺身救主,这才让李世民逃过一次劫难。

还有一次在谷水大战中,李世民仅带了数十人冲进敌阵,结果因为地形不熟,被冲散了队伍。他座下的青骢马被流失射死,大将丘行恭让出坐骑,拼死护卫,这才让他甩开了追兵。

城外的战斗打得辛苦,攻城战更艰难。洛阳城高大坚固,城上大炮飞石如雨,强弓巨弩齐射,唐军攻了二十余日依然望城兴叹。

唐军出征八个月,此时已经疲惫之态尽现,萧瑀、封德彝、屈突通、刘弘基等人认为打不下去了,主张撤兵。

李世民却认为,王世充已经强弩之末,他们更困难,洛阳城破就在眼前,要坚持。

可就这此时,一条消息如同惊雷一般,震得唐军七晕八素: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直奔虎牢关,增援王世充来了。

此次洛阳之战,李世民根本没考虑窦建德。

窦建德的夏军在河北,他要想增援王世充,必然会经过河内,这里已经被占领,窦建德想插足恐怕有心无力。另外,窦建德与王世充有宿怨,二人合作的可能性很小。

但窦建德不傻,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决定抛弃与王世充的个人恩怨。他并没有从河内南下,而是选择了从曹州、杞州,经虎牢关西进的路线。

唐军虽然四面张网,但是窦建德与王世充里应外合,人家只需要一点突破就可以撕开这张网。

于是主张退兵的声音更响了。

此时站出来两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一个叫郭孝恪,一个叫薛收,他们却大放厥词:“窦建德来得太好了,正好将他们一勺子烩了,这种机会求还求不来呢。”

薛收在做了一番分析后拿出了具体的方案:留一军继续围困洛阳,深沟壁垒,谨慎作战;率一军东进成皋,拒夏军于虎牢关。

李世民采纳了薛收的建议,亲率3500精骑直驱虎牢关。

窦建德来得晚了一点,虎牢关最终还是被唐军占领了,双方隔着汜水对峙。

唐军在汜水西边的虎牢关至成皋一带活动,而窦建德则以荥阳为根据地,大军屯驻于板渚至汜水以东,方圆十几里的地方。

不久,唐军的后续部队赶来,总兵力达到八万,与窦建德大体山处于一个同等量级。在旗鼓相当的情况下,双方都很谨慎,虽然小有战事,但都无关大局。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两军似乎都不太急于动手。凌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献计的,为了故事的完整性,我们暂且放下这一段。

李世民真的就那么沉得住气吗?其实不然,他已经有点绷不住了,因为唐军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

唐军的军粮要从关中运到关东,再从洛阳前线调拨到虎牢关,运输线太长。而窦建德则要方便得多,降服孟海公和徐元朗后,就是在自己的地盘上作战,荥阳作为补给基地近在咫尺。

王君廓虽然袭击过窦建德的粮队,但不能从根本上斩断夏军的补给线。

很快唐军的马饲料供应出现危机,只能寻找草地放牧。哪里有大片草场呢?黄河北岸的广武有。于是李世民决定,将马匹悄悄带过黄河放牧。

为什么要悄悄呢?马匹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万一被夏军得知唐军的重型装备歇菜了,趁机发动袭击那还得了?

然而,很不幸的是,窦建德真的得知了唐军的这个军事秘密。

又然而,幸运的是,李世民又截获了夏军的细作,得知了自己的情报已经被泄密,并且窦建德计划利用唐军牧马黄河时,对虎牢关发动攻击。

李世民大喜,他正愁找不到决战的机会呢,无意中的情报泄露居然成了绝妙的鱼饵,那就将计就计呗。

情报工作就这么奇妙,窦建德哪里知道,自己截获的情报居然给自己挖了个坑。

于是李世民亲自带着部队和战马渡过黄河,当晚,他又悄悄地返回虎牢关,只留了一千匹马在河对岸做给窦建德看。

窦建德果然上当了,第二天,夏军全体出动,两军的总决战开始了。

此战窦建德在军事部署上犯了好几个错误,加上前面的误判,导致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李世民的主力军冲垮,一下子兵败如山倒。

我们回到主题,凌敬对这场战争有什么高见?他的计策是:

“宜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使重将居守。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先声後实,传檄而定。渐趋壶口,稍骇蒲津,收河东之地,此策之上也。行此必有三利:一则入无人之境,师有万全;二则拓土得兵;三则郑围自解。”

凌敬的意思是,咱没必要在虎牢关跟李世民耗着,应该渡过黄河攻占河阳,接着大军北上,穿过太行山,占领上党。然后大军直接压向蒲津,做出威胁关中的姿态。

关中是李唐的心脏,李世民必然回师救援,洛阳之围自然就解了,同时咱还可以占领河东,拓土增兵,一举三得。

这个想法确实不寻常,假如夏军打到蒲津,李世民确实别无选择,只能回师救援。凌敬的这个计策确实够毒,窦建德原本也是准备按他的计划实施的,但很可惜阻力太大,被迫放弃了。

阻力来自哪里呢?来自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辩。原来王世辩此时任职于徐州,此番他也率领数千人前来救援王世充,正好与窦建德合兵一处。

王世辩坚决反对凌敬的策略:你说起来轻松,谁知道能不能成功?恐怕没等你打到蒲津,洛阳就已经被攻破了。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王世辩当然希望窦建德早点发兵救援洛阳,他甚至怀疑,凌敬就是拿洛阳当诱饵,让郑军与唐军两败俱伤。

于是王世辩大肆行贿窦建德部下,请他们帮自己说话。于是那些拿了好处的人齐声反对凌敬,窦建德竟然被说动,抛弃了凌敬的妙计。

后人读史,常常感叹:多么妙的计策,可惜了啊!

我个人认为纯属无病呻吟,凌敬就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他的计策没有任何可行性。

其一,夏军要经过唐军的数道防线,到不了蒲津就被干掉了。

按凌敬的计划,夏军首先要渡过黄河攻占河阳,然后穿过河内,再穿越太行山攻占上党。接着还要从上党一路穿过泽州、绛州、蒲州。

想要占据河东,还得分兵一路从井陉口沿黄河一路向西进攻。

第一路形成约一千里,第二路稍短一些,也要六百多里。他们要经过的地区都在唐军的防区内,就算防务力量不足,这么长的路程,这么多的关隘,夏军如何能做到“传檄而定”?

书生的幻想罢了!

其二,十万大军不具备速度快,行动隐秘的战术要求。

您可能说,自古千里奔袭的战例其实也不少啊,为何夏军就做不到?

很难,条件不具备。千里奔袭打的是突然性,机动性,速度第一。夏军十万大军,根本做不到隐秘。他们攻打第一个目标河阳时,所有的行动计划就已经暴露了。

那么可不可以甩掉大军,只派少数人偷袭呢?

可以的,但请别忘了,夏军的目的是要占领蒲津,威胁关中,逼迫李世民回援,人少了达不到这个效果。

目标和计划不一致,这就注定了凌敬的计划总会瘸一条腿。

其三,李世民的军队数量足够分兵对付郑军和夏军。

唐军征洛阳一共有多少兵力呢?从细节分析,算上后来增援的窦轨益州兵,总兵力至少十五万。其中跟随李世民在虎牢关的有八万,另有不少于七万人分布在洛阳,以及周边的四路。

就算凌敬的计划得逞,李世民需要救援,也根本不需要解除对洛阳的围困。也就是说,他的计划做不到救援王世充的目标。

不光如此,窦建德还陷落了李世民和河东军队的合围中,再想往回跑几乎没有可能,这么冒险的事,窦建德会去做吗?

所以,凌敬的所谓妙计就是书生的纸上谈兵,行不通!

如果凌敬够聪明,只要一个字李世民必败——拖。不战,耗死你,看谁的粮草补给能力强。

其实李世民已经受到粮草的困扰了,用不了多久他必须行动,要么选择贸然进攻,要么选择撤军。无论他选择哪一种,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窦建德的机会不就来了嘛。

你们觉得我比凌敬聪明多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