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笑最新一期《笑谈中国美术史》介绍了后母戊鼎。
这个鼎很多人认识它的时候还叫做司母戊鼎,为啥改名了呢?
这个改动的字来源于后母戊鼎出土时鼎腹内壁上的铭文,见下图:
郭沫若、罗振玉这样的甲骨文、金文研究大家认为:
这个字是由“卜”与“口”结合而成,卜是占卜,与神沟通;口是说话,下达命令。那么这个字就是现在的“司”字。
“司”字在当时,还与祭祀的“祀”字同音同义,而“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那么,“司母戊”这三个字合起来就可以理解为:祭祀母亲戊的铜鼎。
本来这名字就这么定了,但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变化出现了。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出后母辛鼎,对比发现后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商后母戊鼎一致,而这个鼎上的铭文却是这样的:
据历史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一个王后,所以这个字可能是“后”字。
更重要的是,在商代的时候,偏旁部首还没有形成格式,字体写法比较自由,文字的方向、结构都还不固定,经常出现一个字左写右写都行的情况,所以这个字是“司”是“后”都说得通。
考虑到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把母亲的头衔写上——“后母”就是“母后”——这样会更适合一些。
所以,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时,司母戊鼎已改名后母戊鼎。中央电视台新闻播报中也确认了这一变动。
但学术上的事情,怎么会这么一锤定音呢?
直到现在,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依然沿用“司母”这个名称。
睿智的读者,你认为是“司母”还是“后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