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美俄代表团在沙特阿拉伯的会晤,被外界视为俄乌冲突可能走向转折的关键节点。此次谈判由沙特居中斡旋,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等高层参与,核心目标是推动停火协议的达成,甚至可能为美俄领导人的会晤铺路。然而,作为冲突当事方的乌克兰却被排除在外,泽连斯基明确表示,乌方既不掌握谈判细节,也不会承认任何未经其参与的协议。

而从会议内容看,美国的战略意图已显露无遗,美国希望尽快结束这场“代价高昂的战争”。彭博社指出,美国现在的核心考量是经济账若冲突持续,未来十年西方需为乌克兰投入至少3.1万亿美元,而美国已为此耗费1700亿美元。这种“商人思维”促使美方寻求与俄方直接交易,甚至被猜测可能以牺牲乌克兰利益换取俄方让步。
在美俄谈判推进的同时,欧洲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焦虑。2月18日,法国召集德、英、意等8国召开巴黎峰会,讨论向乌克兰部署2.5万至3万“维和部队”的可能性。尽管法国声称愿提供1万名士兵,英国亦表态支持,但这一计划仍面临三重困境:
一是合法性缺失。根据国际法,维和行动需冲突各方同意,而俄方已明确反对任何外国军队进入乌克兰,称此举将导致“无法弥补的后果”。欧洲的“维和”本质是以军事存在干预冲突,俄方必然视其为敌对行为。

二是欧洲内部撕裂。德国舒尔茨直言,若美国不参与,欧洲单独出兵“为时过早”,挪威、波兰等国亦态度消极。北约秘书长吕特虽支持出兵,但强调需美国支持。欧洲的“团结”更像是一纸空谈,暴露出其安全政策长期依附美国的痼疾。
三是能力短板。俄乌战线长达1000公里,欧洲若要有效维和需百万兵力,而法、德、英三国陆军总和不足30万,财政负担更难以承受。即便勉强凑足人数,缺乏统一指挥和战略目标的部队也可能沦为战场上的“炮灰”。
欧洲的出兵提议,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军事存在”争夺后冲突时代的话语权。其深层动因在于:担忧美俄绕过欧洲达成协议,导致自身地缘利益被牺牲。正如《金融时报》分析,欧洲已意识到“金钱无法买来影响力”,唯有“亲自下场”才能避免彻底边缘化。

泽连斯基一方面高调宣称“不会接受强加的和平”,并试图通过访问中东、呼吁国际安全保障维系存在感;另一方面,美欧的摇摆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欧盟虽承诺2025年再提供350亿欧元援助,但军事层面的直接干预始终雷声大雨点小。即便欧洲出兵计划成真,3万士兵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他们既不参与前线作战,也无法改变战场态势,反而可能激化俄方反应。
更残酷的现实在于,乌克兰的“代理人战争”属性使其丧失自主权。无论是美俄谈判还是欧洲出兵,各方博弈的核心均非乌克兰的主权完整,而是如何重塑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安全秩序。泽连斯基的“迷茫”,实则是小国在大国角力中必然的无力感。
这场危机最终可能以三种方式收场:一是美俄达成停火协议,乌克兰被迫接受领土让步;二是欧洲出兵激化矛盾,冲突升级为更大规模的代理人战争;三是僵局持续,乌克兰在长期消耗中彻底沦为“失败国家”。无论哪种结局,都印证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