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某高端智库会议现场,美国副总统的演讲引发轩然大波——他公然宣称“贫穷国家应永远留在产业链底端”。这番现代版“种姓制度”宣言,将美式霸权的傲慢与焦虑暴露无遗。当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客机划破长空,当全球60%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产自东方,美国政客的“遏制中国发展论”在现实面前愈发显得荒诞可笑。
美国精英阶层的焦虑根源,在于其霸权思维与发展规律的激烈碰撞。副总统万斯近日在闭门会议中抛出的“全球分工永固化”理论,本质上是要将发展中国家钉死在廉价劳动力位置。这种论调与国务卿鲁比奥所谓“中国必须遵守美国规则”形成呼应,构成华盛顿遏华战略的理论注脚。然而现实数据却让这套说辞漏洞百出: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份额虽降至58%,但美国仍通过国际清算系统掌控着11万亿美元的年交易量;华尔街金融机构每年从新兴市场抽走的金融收益,足够重建三个美国的制造业体系。
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悖论在于,美国既是规则制定者又是最大受益者。过去四十年间,跨国公司将在华投资利润率维持在9.2%的高位,沃尔玛每年通过中国供应链节省的成本高达420亿美元。所谓“产业空心化”实为资本逐利的必然选择——当美国工人时薪是中国同行的8倍,产业转移成为维持超额利润的唯一出路。美联储前主席的回忆录透露关键细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正是中国提供的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避免了美元体系的瞬间崩盘。
中国产业的崛起之路,恰是对霸权逻辑的最有力反击。从八亿件衬衫换飞机的辛酸,到国产大飞机拿下千架订单的逆袭;从光伏产业遭欧美双反打压,到如今全球80%光伏组件产自中国。这些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连续九年超过2.5%的坚持,是2000万工程师昼夜攻关的汗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显示,中国在5G、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23个前沿领域的专利储备量,已形成对西方国家的绝对优势。
美式遏华战略的致命伤,在于其违背基本经济规律。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模拟测算显示,若将中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外,美国通胀率将瞬时飙升6个百分点。更讽刺的是,美国所谓“重建制造业”的政令,正遭遇资本市场的冷遇——政府承诺的520亿美元芯片补贴,仅吸引到不足30%的民间配套投资。相比之下,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用三年时间实现90%零部件本土化,生动诠释了合作共赢的经济逻辑。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衰落到英镑霸权的瓦解,任何试图冻结发展进程的霸权终将被时代抛弃。当东盟国家集体拒绝选边站队,当海湾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当非洲大陆用中国标准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世界正在用多元发展破解单极霸权。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回忆录中哀叹:“我们错误地将中国视作需要改造的对象,而非值得学习的伙伴。”这番迟来的醒悟,或许正是解开中美僵局的钥匙——毕竟,人类文明的进步从不依靠锁链,而源于携手攀登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