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国成飞与沈飞相继展出的第六代战机曾让全球航空界陷入震动。西方媒体直言“技术霸权时代终结”,但这场震撼仅是序幕——仅仅两个月后,中国科学家再次以一项颠覆性成果宣告:航空动力革命的浪潮已提前到来。
2025年2月,香港《南华早报》披露,北京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内,全球首台以标准航空煤油驱动的斜爆震发动机完成测试。这台被命名为“JF-12”的国之重器,在激波风洞中飙出16马赫(约合20000公里/小时)的惊人数据,刷新了吸气式飞行器的速度极限。
16马赫意味着什么?中国现役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速度约为10马赫,而美国最先进的AGM-183A导弹仅勉强突破5马赫。若将这一动力装置搭载于飞行器上,环绕地球一圈仅需4小时,相当于从纽约飞抵东京只需12分钟。更令人瞩目的是,其速度已达地球逃逸速度的50%,为未来空天往返技术奠定基础。
传统超燃冲压发动机长期受困于高马赫数下的熄火风险与燃料消耗难题,而斜爆震发动机通过独特的燃烧室设计,不仅缩短结构、减轻重量,还能兼容商用航空煤油RP-3。中国科学院热物理研究所专家透露,该发动机的“宽域动力输出”特性使其能持续保持超高速度,显著区别于导弹发动机的短时爆发模式。
军事领域,配备该发动机的高超音速武器速度将超越现有拦截系统极限,真正实现“不可防御的打击”。在战略层面,搭载该动力的轰炸机可实施“闪电式全球突袭”,而无人机集群则可能具备一小时覆盖地球任意角落的战术能力。
民用市场同样面临革新——未来客机若应用此项技术,北京至巴黎的航程有望压缩至30分钟以内。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已启动“环球一小时”计划,目标在2030年前造出首架具备全球瞬时抵达能力的验证机。
目前,美国同类发动机研究仍停留在10马赫试验阶段。多位国际航空专家评估,中国在斜爆震发动机领域已建立至少五年的技术代差。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当西方还在为六代机标准争论时,中国人已开始书写七代机的动力篇章。”
从六代机横空出世到斜爆震发动机突破,中国军工科技的爆发式跃进正重新定义空天竞争格局。正如钱学森实验基地外墙铭刻的那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这场动力革命或许只是中国问鼎空天时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