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崛起关键一步,刘邓创造一支前所未有主力,顶着争议扶其上位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9-04 05:28:40

陈赓大将在一众开国战将中脱颖而出,究竟是哪段时期的经历,对其军衔最有决定意义呢?

是黄埔一期的光环?还是上海特科的奇幻经历?亦或是遍历两个方面军?

从军功角度,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好的旅”加持?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陈谢兵团独特超然的战略地位?

似乎都有,又都不太像。笔者要说的,乃是1941年一次充满风波的事件。

一、纵队司令

解放战争史,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陈谢兵团。

该兵团组建于1947年7月底,包括陈赓的老底子四纵、秦基伟九纵和孔从洲率领的西北民主联军三十八军。

这个兵团不同于后来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建立的兵团,不是常规建制。但其地位超过后来的任何一个兵团,因其受双重指挥。

陈谢既受刘邓指挥,起初还受中央指挥,中央一度有调其到陕甘宁作战的意图。

后来受种种条件限制未能成行,陈谢兵团掉头南下,与刘邓、陈粟构成挺进中原三路大军,是一支介于野战军和兵团之间的战略集团。

1955年大授衔,陈赓跻身大将行列,而且处于靠前位置,与陈谢集团的地位作用有很大关系。

但是,这只是水到渠成、最后一步,令人不解的是,1947年夏,中央为什么要选择陈赓四纵(那里整个兵团还没有成型,秦纵尚未组建)为战略集团?

当时论与陕甘宁的地理距离、论部队兵力、论装备,与四纵并驾齐驱乃至比其略强的纵队也不是没有,为什么单单选了陈赓四纵呢?

除去各大战略区面临的军事压力因素,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陈赓纵队早在抗战时就被中央直接指挥过。

此事发生于1941年8月,129师将陈赓386旅和决死第一纵队、212旅合编为太岳纵队,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由陈赓担任司令员,陈赓仍兼386旅旅长。

八路军总部明确,太岳纵队归总部直接指挥。

那时彭总率八路军前方指挥部主要活动在晋冀鲁豫战略区,太岳纵队可视作中央直接掌握使用的野战兵团。

理由不难理解,陈赓386旅素有威名,与日寇血战数年,日寇打出“专打386旅”的口号,对其忌惮颇深。

八路军三个主力师,此时115师在山东和江苏开枝散叶,更大作用体现在建设根据地上。120师越来越向西面移动,担负保卫陕甘宁和根据地大生产的任务,有些主力部队战斗力不可避免地下降。唯有129师在刘邓指挥下,战斗和根据地建设两条线并行都很出色,尤其是正规作战,在3个主力师中堪称最强。

386旅又是129师的头号主力旅,之前在百团大战中就屡屡担负保卫八路军总部机关的重任,此时有此一任,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自然而然,不须多讲。

抗战胜利后,陈赓再次受命率新的太岳纵队(212旅撤出编制),辖386旅和决死一纵队的6个团,在上党战役中大获全胜,活捉史泽波,给了蒋介石当头一棍。

这就是陈谢集团的历史由来,一直受重用,一直当拳头,所以刘邓南下时陈赓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战略兵团,是历史原因和自身能力共同促成的。

但这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陈赓大将和太岳纵队受过一些质疑和争议。

二、正规与游击之争

俗话说,人红是非多,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云云。

针对一个现象能有这么多俗语,说明国人历来对先进者有一股无论如何先质疑一下的本能。哪怕陈赓大将智商情商双优,战绩一直遥遥领先,当大众突然面临正规野战纵队这个新生事物时,也逃脱不了这个俗。

陈赓经历传奇光环加身,质疑者并不敢对他个人说三道四,而是借题发挥,对当年129师整编主力、编成全军唯一的野战纵队提出争议。

这件事的背景,还要从1940年4月的黎城会议和部队整编说起。

会议核心主题就是整编、统一、正规化。

乍一看似乎没啥要说的吧?我党我军历次开会不都是这样吗。

这种问题,非常考验军史爱好者的知识积累和判断力。这次会议的主题和方向,其实有点超前和发散。

我们看看整编统一的成果。

原385旅、386旅未变。

其余部队不论原有番号如何,一律以新编旅命名:

原青年纵队改编为新四旅;

原东进纵队改编为新七旅;

原筑先纵队和先遣纵队改编为新八旅;

原冀南地方武装改编为新九旅;

原晋冀豫边纵队和平汉纵队改编为新十旅;

原冀西游击队等部改编为新十一旅。

笔者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讨论过,129师这种做法在三大主力师中独树一帜,正规化意味非常鲜明,其编制、番号都相对简明,没有过多杂七杂八的不易记忆、不便指挥的机构与层级。

这次整编已经打破了有些人的固有认知,认为在日军军事进逼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再把我们的军事力量集中起来,岂不是更加方便日军来打我们。

到整编成立太岳纵队,这种争论到达高潮,很有一些人认为陈赓指挥这么大一个纵队,违反了中央定下的游击战争的总方略,陈赓实施的所谓机动作战的方针,并不适合百团大战后抗日根据地百业凋零、部队伤损元气的局面。

随之出现一些乱象。

刘伯承做过一些总结,有的干部原是正规部队的,到下面县乡担任游击队的领导人,被游击倾向同化了、退步了,不愿意受纪律约束,住在老百姓家里不愿回来。甚至不愿和日军正式对抗,像打榆社城那样集中大量兵力围攻日军据点的仗,怕伤亡大而不愿打。等等。

这些人持这样一种论调,说这才是真正的人民战争。刘伯承批评他们不懂正规作战、不懂军事。

这种议论难免会对陈赓、对太岳纵队有一定影响。

1942年1月太岳纵队返归129师建制,数月后,在各种因素影响之下,129师做出重大调整,各旅与军分区机关合并,太岳纵队的番号消失。

再后来,陈赓回延安参加七大,原太岳纵队统一指挥三个旅的指挥关系,事实上不再维持,刘伯承力主推行的正规部队野战化独立化的努力似乎一夜之间推翻了,陈赓做为全军首支野战纵队主官的辉煌似乎也一夜之间消亡了。

似乎那些舆论和质疑,真的影响和操弄了刘伯承的军事努力和陈赓的个人命运。

真的是这样吗?

真实历史远比表面记录的复杂的多。

即使正确的事,当它与大众本能的认知不一致时,它也不得不调整一下状态,适应一下大众认知,以似是而非的状态继续存在下去。

刘邓二公在应对这场争论中做出的反应,真是令人叫绝。

三、明退实进

为什么有人反对正规化,不外乎理解认识不到位嘛。中央固然强调游击战,但游击战的目的和意义到底是什么?是领导人个人偏好所致吗?绝然不是,实际上当年在江西苏区红军大量扩编时,其编制就逐步正规化了。

十六字方针只是战斗策略的一种,而不是战争策略,靠游击战打赢日本鬼子,稍有头脑的人都懂这是不可能的。

但大众认识并不理会这个,既然中央提倡、中央强调,那我们就要无差别地大搞游击战,把主力部队分散化、游击化。

刘伯承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1938年曾多次撰文分析游击战和正规战的区别和联系。观点非常鲜明,正规作战是解决军事问题的主要手段,游击作战是辅助手段,二者主次关系非常明显。

刘帅举过一个例子,129师在榆次战斗中活捉一名日军,该日军谈及八路军的游击战,画了一个圈,自己站在中间,表示其被游击战包围,不能回家的苦况。

他老人家非常懂如何运用游击战,但绝不严重依赖,129师到1942年前一直坚持军队正规化的方向没有变。

一线指战员们并不十分理解,针对陈赓太岳纵队的建立有一些怪话质疑,刘伯承没有一味压制,1942年春夏部队正规化、野战化的方向稍有反复,新编旅的番号取消了,代之以军区,似乎又回到游击战为主、围着根据地打转转、专打伏击和偷袭战的时代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刘帅并没有完全放弃军队正规化的努力。从部队建制番号上就能看出来,主力纵队和新编旅这些番号虽然取消了一大部分,但并没有恢复过去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各种番号满天飞、有枪就是司令的散乱状态,军区、军分区、团,三级指挥体制非常严整,基本不允许再出现支队、总队、决纵等新番号。

正规军想变成游击队,不要纪律,不服管束,住在老百姓家里享服,这种状态不会再出现。

刘帅一直看重并非常珍视的主力纵队太岳纵队,看似不复存在,其实部队兵力大部仍在太岳军区之中,仍在军区司令员陈赓指挥之下。

明着看来,建制上有所退步,但部队的正规化和主战兵力保存实则悄无声息地进了一步。这就是真正的绝顶高手。做事情善于从大处着眼,从制度入手,把问题约束在萌芽之中。

四、另一位高人

军事上有刘帅操盘,政治上还有政委巧施妙手。

游击战是中央定的策略,必须讲政治。1941年面对扫荡,129师损失不小,不管这个锅是不是正规化的,也要接住,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嘛。

但怎么接,怎样尽量化解压力,具有极高技术难度。

1943年1月,政委在中共中央太行分局高干会议上,发表了一篇气度雄浑、包罗万千的报告《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

该报告既是对内总结,也相当于给中央做工作汇报、表明态度。

该报告长达三万五千多字,共分五大部分:

1.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

2.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

3.敌占区的组织工作与政策运用

4.反扫荡与反蚕食

5.一元化的斗争

其中有一段很巧妙地回应了对1940年正规化整编的质疑。报告说:“1940年4月黎城会议,基本上是成功的正确的,但在部分问题上亦有其片面性的缺点和错误……对游击战争的分量估计不够,过分强调了正规军,编并地方武装,结果更便利了敌人的前进和造成了我们的退缩。”

三万五千多字的报告,只用了这点篇幅,虽然明确承认了有问题,但这句问题的定性,放在第一大部分的关于根据地工作中。

高明就高明在这里。政委无疑高度认同刘帅关于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做法,在整编杂七杂八番号、统一部队编制上,和刘帅是同心同德一齐使劲的。

在这里不疼不痒点一下,把问题归结到根据地建设上而不是军队建设上,既显示了129师对中央的绝对服从,回应了有些人关于游击战的争议,更是对军队建设正规化方向不明言的坚持。

军事上刘帅操盘,政治上政委掌舵,抗战时代这次急流险滩,129师过的非常顺利。

1945年9、10月间,面对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晋冀鲁豫军区突然祭出一支主力纵队太岳纵队,由陈赓指挥,干脆利落地打胜上党战役,实际上打响了解放战争的头一炮,大家无不惊讶。

陈赓大将一生战功显赫,得授大将绝非幸致,个人努力自然是主要的,刘帅邓公这段扶上马保一程送一程,更是难能可贵。

25 阅读:9048
评论列表
  • 2024-09-05 06:18

    陈赓的386旋及陈谢兵团无疑是浓墨一笔,特科时期对授衔反而是拖后腿,陈谢兵团是中央直属领导战略部队,两广解放也曾是四野指挥,但编制一直是刘邓的队伍,陈赓发给中央电报也一直多发一份给刘邓,情商非常高,战功显赫,人脉广,气运通,六边形战士,人生赢家!

  • 2024-09-05 08:51

    解放战争初期,胡宗南重兵突击陕北,如果陈赓兵团闪击关中平原,能马上解陕北危局,而且关中平原是陕西最好的地区,利于部队快速发展,而旦陈赓对战胡宗南是很有把握的,这样,统一西北军事指挥,陈赓极有可能是西野司令员(彭总未到西野的情况下),那么陈赓就有可能封元帅(他的资历、人脉都比粟裕强)。

  • 迎旭 14
    2024-09-05 13:17

    陈赓的大将军衔可不仅仅陈谢,要不是在特科,要是一直在军队,以陈的资历妥妥的元帅!

  • 2024-09-05 06:43

    [点赞]

  • 2024-09-05 11:48

    你咋不敢跟旅长干一架呢?[呲牙笑]

    小心 回复:
    打不过实在打不过
    用户10xxx77 回复:
    旅长背的可是中正啊
  • 2024-09-05 00:53

    集中,分散,正规化,游击战结合,刘帅用得炉火纯青!

  • 2024-09-09 14:02

    黄埔一期的三杰之一,还搞不赢一个黄埔四期的

    我只在乎你 回复:
    搞特科耽误了,师长有几个,旅长只有一个。
  • 2024-09-05 07:10

    未雨绸缪,高瞻远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