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上将1945年底被聂帅留在晋察冀军区,不管是他本人,还是晋察冀一众将领,都没想到这位作为战将引进的“外援”,居然解决了一个聂帅都颇感头疼的难题。
一、晋察冀的紧张空气
什么难题?两个方面,一是军调引发的复员,二是军事受挫。归结到一个方面,就是军事上不太顺利。
军调资料比较多,有些资料现在看可能比较混乱,比如马歇尔、周恩来、张治中三人小组制定的军调整军方案,根本看不懂。《聂荣臻传》和郑维山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简要提到晋察冀整军复员数量及影响。
我们大致看一下,聂传说,晋察冀按中央指示,复员了10万人,在全国各大战略区中,唯一一个实打实地落实精简三分之一的命令。
郑维山评价这次复员整编,倒不在人数减少,而是主力部队伤筋动骨了。晋察冀在复员之前有两支野战军,共编有9个主力纵队,整编之后只剩4个,虽然消失的5个纵队并未完全复员,一部分人补充到地方军区部队保存下来,但纵队建制削减,仍然严重削弱了作战能力。
李运昌、郭天民、郑维山等一批将领都不太同意这样削减,和聂帅意见不一致,闹了一些不愉快。
大家都在对比呀!其他军区没有一个这样进行大幅度复员整编的,中原军区只撤销了一个旅的番号,从七个旅减为六个旅。西北减少两个旅的番号,但部队基本没减。华中粟裕部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建设野战纵队,把不少军区部队补入纵队。
人就怕比。那么多那么好的野战纵队,砍掉削掉,大家很有怨气。
当然还不止于此。
郑维山还回忆了一些晋察冀为顾全大局作出的牺牲。1939年时晋察冀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团的兵力,为了支援其他根据地不断向外调兵:
1940年2月,程子华率兵南下打石友三,返回时留下两个团给晋冀鲁豫。
1943年8月,吕正操率六个团支援晋绥。
1944年3月,黄永胜率六个团和一个炮兵营支援陕甘宁。
1945年9月,李运昌率六个团进军东北。
再加上抗战期间调出的回民支队等,总计调出20多个团。
以一个纵队9个团计,聂帅无私为其他根据贡献了3个纵队的野战军主力。
好歹赶上1945年11月各军区派兵挺进东北,杨得志、苏振华率晋冀鲁豫一纵1.7万余人路过晋察冀,因中央战略调整及赴东北路途受阻,晋冀鲁豫一纵留在晋察冀归聂帅指挥。结果不到一个月,因南线刘邓作战亦需兵力,苏振华又带着一纵大部队回云了。
晋察冀诸将心里堵的慌。
麻绳专挑细处断。
我军主力减少,国军华北部队却没减少。孙连仲和傅作义联手,大同集宁张家口诸战,连续受挫,1946年10月我军不得不放弃张家口这座唯一的大城市,退入平西山区,一时间所有压力都落到聂帅头上。
1946年10月22日晋察冀军区召开涞源会议,《聂荣臻传》载,很有一些人思想上难以接受,说长道短,发泄失利的愤懑。指挥不力、复员过快、将帅有疙瘩等等,好说不好接受啊!
包括晋察冀部队的编制也经历了反复,1946年12月3日,晋察冀居然撤销野战军编制,3个主力纵队直接归军区指挥。
为啥说反复呢?部队野战化是当时各大军区共同的选择,军区指挥机构和野战军分开,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大兵团机动作战。晋察冀这样做,虽然有主力纵队减少的现实条件,但总归不利于机动野战。
怎么应对国民党军日益猖狂的进攻呢?晋察冀的指挥层能不能应对得了?空气日益紧张起来。
谁也没想到,把紧张空气驱走的,竟然是名位不高、后来新晋的杨得志。
二、老杨哥力挽狂澜
杨得志的能力,聂帅素有所知,当年红一军团的主力团长。
聂帅留不住晋冀鲁豫一纵,但留住了杨得志。论渊源,聂帅领导杨得志的时间更长。论形势,晋察冀当时确实比晋冀鲁豫更吃紧一些,刘伯承当然要给聂帅这个面子。
但对杨得志个人来说,实在不是多好的事情。
全面抗战八年,晋察冀已然形成了一大体系,不再是当年红一军团或八路军115师的格局。外人新进一个新系统,光磨合就需要时间。何况你杨得志一来就后来居上,占了一个第二纵队司令员的位置。
再者,二纵是华北老部队,杨得志人生地不熟,能不能带好?能不能指挥好作战?换作旁人,能老老实实胜任岗位就不错了。
就是这样的环境和条件,杨得志在晋察冀开启了一段梦幻般的旅程。
1947年5月,晋察冀军区在朱老总直接指导下再次建立野战军,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杨成武任第一、第二政委,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
杨得志来当这个司令员,而不是聂帅长期以来最倚重的杨成武。尤其是取代了之前的野战军司令员萧克,萧克的资历不必说,杨得志不好比。这鲜明代表了朱老总和聂帅的信任和重托。
杨得志紧接着就在1947年6月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发动了青沧战和保北战役,两场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1万余人(一说1.8万),拿下青县、沧州、涞水、徐水等县城。这些城都不大,但大部分处在咽喉之地,占领这些有得地段,很巧妙地把河北国民党军南北隔开,如若再想打通,势必花费数倍力气。
《聂荣臻传》《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华北野战部队战史》《全国解放战争史》等都给予高度评价,核心意思是短时间内连续取得干净利落的胜利,扭转了大同集宁战役以来被敌人追着打的劣势,重新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全国解放战争史》对连续短时间取得胜利的原因给出简明扼要的总结:
1.从战役指挥上,集中兵力攻击国民党薄弱部位,速战速决;
2.灵活机动,有利则打,不利则另辟攻击目标,始终掌握作战主动权;
3.调动部队,夜行昼宿,严格保密,保持了战役突然性;
4.战役部署周密,每次攻击都能做到分割包围,做到全部歼灭;
5.在攻坚战术、技术上有了长足进步。
能看出什么来呢?
除了3、5两条,是晋察冀大练兵的结果,其余3条,与杨得志的指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都是战役指挥上带来的新变化。对比大同集宁战役和张家口保卫战的指挥,这个变化不可谓不剧烈。突出反映的是,杨得志指挥作战极有定力、极其灵活、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青沧保北两战像是铺垫,很快在接下来的清风店战役中,杨得志高超的战役指挥水平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清风店战役本来预计并不在清风店打。
我们看解放战争史,战役名称越是与战役谋划之初目标地不一样,仗往往打的越精彩。
比如苏中七战、宿北战役、莱芜战役、沙土集战役、孟良崮战役、西北青羊蟠三捷、三下江南、巨金鱼战役等。
为什么这样说?
这种仗往往超出原计划,是战役指挥员根据战场变化、敌情变化,临时选定最有利之作战区域,在高动态之中构设战场环境,抓住敌之一部进行打击。非常考验指挥员应变能力、控局水平以及部队素质。
简言之,指挥员要有出神入化的战争想象力,部队要有耐跑耐打耐轰的执行力。
清风店战役最初筹划的是打徐水(这是第五次打徐水),围敌打援,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个方向的国民党军会出来,但重点预备的是徐水南北较近的保定和固城的国军。
谁知打着打着,因为陈正湘二纵打的确实比较狠,文章做的足,北平吓坏了,命令石家庄的罗历戎第三军不顾一切北上增援。
杨得志遂改变初衷,全功率南下,选择罗历戎作为歼灭对象。虽无孟良崮战役之雄奇险恶到极致,也着实考验指挥水平和部队转换攻守节奏的能力。
过程不必细说,杨得志指挥两个纵队六个旅兵力,在独八旅、冀中和冀晋军区部队配合下,将罗历戎第三军1.3万人全部歼灭,罗历戎被生俘。
把清风店战役所有功劳都归到杨得志头上自然不客观,仗是野战军一起打的,主意也是杨成武、耿飚等一起出的,陈正湘二纵打徐水也使足了劲。但必须要看清,杨得志扮演了这场战役中最核心最关键的指挥、驱动、转换、诱发之灵魂角色,为啥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指挥决策层,在大同集宁张家口打不好,到这就行?
清风店之胜利,一举驱除了弥漫晋察冀军区一年多的紧张空气。
三、情商也是重要武器
除了打胜仗这个核心KPI达成了,杨得志的情商也发挥了很重要作用。
不多过誉,观察《杨得志回忆录》,通过此书一个特有的文风便能窥知一二。
《杨得志回忆录》极重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杨得志老将军面相极富亲和力
不可否认,开国将帅的回忆录,有很多是秘书或相关人员组成的写作班子进行集体撰写。有的是根据将帅们的口述进行润色,有的是根据日记或其他资料进行扩充,也有的是秘书直接代写。
详实程度和史料水平高低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些回忆录都经过将帅本人的审阅,或者写作之前,有关史料的裁剪、取舍向传主或家人征求过意见。
总的来说,回忆录的语言和内容,鲜明反映了传主的性格爱好、做人做事习惯。
有几个例子。
比如华野参谋长陈士榘的回忆录《翻天覆地三年间》,陈参座脾气比较耿直,做事不太会圆滑融通,记录的文字也反映出他性如烈火的个性。对当年老领导也没有刻意尊重,该怎么说怎么说,甚至还有一些存在争议的史料记录,比如鲁南战役粟裕到底有没有因为发烧而脱离指挥的问题。
再比如郑维山中将的回忆录《从华北到西北》,这本回忆录语言风格比较温和,对所有当年领导都非常友善,这和印象中郑维山中将耿直的性格似乎不太像。实际上呢,郑维山中将在聂帅手下后来变化非常大,从嫉恶如仇、有话必说的炮筒子性格,变成了善于替他人着想的温柔之人。
有心人可以再去查查建国后郑中将的经历,更能鲜明感觉到,当叱咤风云的战将面临一些不得不低头的委曲时,其为人处世之作风必然会发生剧烈改变。回忆录风格之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人生的映射。
杨得志做人做事非常周到圆润,善于察觉和照顾别人的情绪,尤其在华北新环境,处理好上上下下人际关系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否则何以融入,何以带动新的搭档和部将们打仗。所以在回忆往事时,自然而然把当年的视角和习惯带到书里来了。回忆录里提到野战军刚刚成立,先把罗、杨、耿、潘几人结结实实地夸了一顿,这份尊重难能可贵。
杨得志与杨成武名气、资历、功绩、地位都在伯仲之间,他忆及杨成武,总是带着一股欣赏、喜悦、肯定的语气,描写过杨成武审定报告、发布命令、共同决策的场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杨得志这样的待人接物方式,令人如沐春风,无疑对于消解紧张空气更有作用。
向清风店紧急调兵时,杨得志、杨成武、耿飚三人随队行动,途中他还有心情观察路边风景,其回忆录中留一句极有画面感的话:
深秋的华北平原,庄稼大都收过,空旷无际,我们浩浩荡荡的队伍和村头地边偶然出现的牵牛花,给肃肃的田野增添了新的生机。
不管这样的文字是不是后来的秘书们刻意渲染出来的,但至少得到杨得志的认可。打仗之余,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戎马倥偬之中,杨得志的乐观和积极,也是打胜仗的重要精神力量。
杨得志上将论战功堪称上将之首
老杨哥,个人认为最强的上将!
总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