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荫槐拒不签约

山雁说过去 2024-12-23 18:38:37

顾维钧/文

张作霖的军政府,自一九二七年六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期间,局外人看来,在北京有两件大事。其一是从南方开始的北伐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迫使(编者注:奉军)第三和第四军团的联军从河南的阵地逐步北撤。在东线,孙传芳向南京推进取得了最初暂时的成功之后,突然撤退。一般认为,单靠张作霖的部队不足以战胜向前挺进的国民党军队。一个原因是,民心在南方一边;另一原因是,北伐军似乎有一种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因素,这就是支持军事的政治组织。很明显,国民党在政治上组织得很好,它把许多政治干部先于部队派遣出去,为民众接纳国民党的部队做好准备;只要部队一占领城镇,政治干部就能够立即把民众组织起来,所以国民党的事业就得以前进。新的政治因素加强了军事力量。在此以前,北方军队首领往往只指望加强自己的军力而不太注意政治方面。换句话说,那些所谓的军阀,有其个人野心,而他们的方法和观点都相当陈旧。他们没有把政治观点加以综合运用,以迎合民众的期望。所以,普遍认为奉军必然是阻止不了北伐军的不断挺进的,国民党占领北京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奉军三四军团在河南

另一个问题是中日关系。奉系是一贯很重视中日关系和日满关系的,因为对日本来说,满洲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满洲的首脑人物懂得应怎样和日本人周旋,这是一般都知道的事实。当国民党北伐军稳步地向北逼进时,日本密切注视着中国的形势。导致山东特派交涉员蔡公时在济南被杀的政治事件,标志着日本并不希望国民党军队向北进军,至少不希望它进入华北。这一事件确曾把国民党的北伐阻止了相当一段时间。

常荫槐

日本趁机利用逐渐不利于北京政府的军事形势,把许多要求强加于张作霖,这是它对华政策的典型表现。向大帅提出的最为重要的要求,是关于要其接受中日共同经营南满铁路和中国的四洮铁路的计划。那时日本在北京的公使是芳泽。日本一直在要求解决各项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上述的计划。南满铁路的代表们为了找到交通总长常荫槐,来往奔走于京津之间。他们想与常举行会谈,以图解决他们的某些要求,而常似乎采取了回避政策。当日本人得知常在天津而去天津时,他会突然又到北京;当日本人到北京找他时,他又悄悄地溜到天津。据说有一次日本人得悉他要到一家妓院请客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他。但是他说那不是谈公事的地方,约他们去部里相见。第二天上午他们去部里时,他又不在。他知道日本人找他的日的,所以就故意躲开他们。

张作霖

最后,由日本公使出面交涉,要求与大元帅会见,并得到了同意。日本公使芳泽怀着希望去会见了大帅,坚持其对铁路的要求,特别是对共营满洲南北铁路干线的要求,并坚持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大帅坚定地予以拒绝。芳泽先生随即警告张作霖大帅说,如果没有日本人的支持,他就不能维持其在北京的政权。大帅说如果他不能控制北京局势,就回老家—一满洲去。芳泽说,没有日本人的帮助,他难于回到沈阳。

张学良

这个情况是大帅的一位最亲近的幕僚告诉我的。大帅的另外一些知己也谈到这一情况。芳泽先生告别时已是三点钟。大帅命令准备专车去沈阳。我猜想,这是因为北伐军的挺进使他退回满洲的。时为六月二日的下午。专车路过大津时,吴俊升将军也随车同行。吴将军在一节车厢,大帅在另一节车厢。当火车于早晨到达皇姑屯时-—皇姑屯离沈阳只有几英里—一颗炸弹爆炸了。张作霖的车厢被炸,吴俊升将军那时也在这一节车厢与张在一起,两人全被炸死。这是一九二八年六月四目的事。当时不知道少帅在什么地方。实际上他正在天津以东滦州煤矿的第三、四军团联军司令部里。死讯封锁了几天,直至少帅扮成普通士兵乘敞篷车到达沈阳时为止。只是在其到沈后,才公布了张作霖逝世的消息和葬礼的安排。

引自《顾维钧回忆录》第一册300-304页,标题系编者所加。顾维钧是著名外交家,曾任北洋军阀政府内阁总理。

3 阅读: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