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进宫面见隆裕太后,要下跪时隆裕说:你跪我还是我跪你?

谈谈旧历史 2025-03-14 14:18:40
前言

“我叶赫那拉氏就算只剩一名女子,也要灭了爱新觉罗。”这是叶赫那拉部落的首领在死亡之前,对努尔哈赤立下的诅咒。

这个诅咒是否真的存在还有待考证,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清最后却是亡于叶赫那拉氏女子手中,并且还是两个女子。

虽然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有世仇,但真到清朝要灭亡的那一天,他们心中也是不好受的。

袁世凯进宫面见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只哭着对袁世凯说:“现在应该是我跪你,还是你跪我呢?”

命运悲惨的皇后

清朝的最后两位皇帝都是从宗室子弟中过继来的,而这一切的原因,都还是因为慈禧太后实在太爱权了,所以无论是她的亲儿子同治还是后来过继的光绪,都只不过是帮助她掌权的傀儡而已。

光绪帝登基的时候才四岁,慈禧选择他的原因,就是为了继续垂帘听政。光绪的人生是完全被操控的,婚姻更是被操控的。

光绪帝的皇后叶赫那拉·静芬是慈禧太后的侄女,光绪皇帝的表姐。小的时候,静芬经常进宫陪光绪玩,二人的关系还算不错。

可是从静芬嫁给光绪的那一刻,俩人的关系就完全变了,光绪只是把静芬当姐姐,他无法接受身份和关系上的转变。

更何况此时光绪早就不是单纯无知的小皇帝了,他想要亲政,又清楚慈禧太后不会那么轻易放权,至于静芬,比起皇后,她更像慈禧太后的密探,光绪就更加排斥这场被安排的婚姻了。

一定程度上,慈禧是希望隆裕皇后能成为她的接班人的,要是能再生下一位皇子,那么大清朝就能完全掌握在叶赫那拉氏手中了。

只是慈禧太后想的太美好了,根本就没有料到,光绪皇帝不喜欢皇后,也不往她宫里去,而是终日和珍妃待在一起。就算是光绪迫于太后的压力,到皇后宫中待一宿,也只不过是同床异梦而已。

隆裕皇后为人比较软弱,又有太后和皇帝的掣肘,她空有管理六宫之权,其实根本不能管理好下人,更别说管治宫妃了。

一开始,慈禧太后确实对她寄予厚望,但是静芬实在是太软弱,渐渐的慈禧的耐心也没有了,看着静芬也有些火大。

可是这皇后的位置只能是叶赫那拉氏的,所以就算是她再生气,也得替静芬撑住场面,至少无论如何,静芬都能是太后。

后来光绪和慈禧先后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即位,静芬为母后皇太后垂帘听政,溥仪的生父载沣摄政。

大概是被压抑了太久,静芬一朝得势,倒也想耍耍太后的威风,但她实在是没有慈禧太后那两把刷子,再加上和载沣意见不合,经常发生矛盾,使本就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更加走向灭亡。

我把大清国断送了

溥仪登基第3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要求清帝逊位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久居深宫,根本不清楚宫外的局势,也不明白什么叫共和。

面临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隆裕太后没有任何的办法,只能寄希望于朝中大臣,可对于是否顺应潮流,大臣们也拿不定主意,分成了两派,最后隆裕太后只能求助于袁世凯。

可是袁世凯就是个两面派,他既没有完全站在隆裕太后这边,也没有完全站在孙中山那边,但他知道,如今还是顺应革命人士才是对她最有利的选择,所以袁世凯对隆裕展开了各种忽悠。

他利用隆裕太后和载沣的不和,对她说共和就是让摄政王失权,并不会影响她的太后地位。

隆裕还以为“共和”就是让袁世凯代替载沣,组织一个新政府呢,这个政府就叫“共和”,所以同意了共和。可她哪曾想到自己被袁世凯骗了,当她意识到自己将大清国断送的时候,顿时泪如雨下,仿佛灵魂被抽走,瞬间疾病缠身了。

袁世凯这边达到目的以后,也就不再和隆裕过多纠缠,但是后来在隆裕生日的时候,他还是去到皇宫给隆裕过生日了。

看着那个骗自己交出大清江山的人,隆裕心中五味杂陈,她对袁世凯说:“现在该是我跪你,还是你跪我呢?”

面子工程还是要做做的,袁世凯还是给隆裕行了一个大礼,但也这是最后的大礼了。

自从清帝逊位之后,隆裕太后再也没有开心过,她觉得自己就是断送了大清朝的罪人,积郁成疾,隆裕太后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终于在1913年薨逝了。

他去世后,全国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隆裕太后的灵堂上方,还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

最正确的选择

有人或许会问,隆裕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并没有做出太大的贡献,为何还能被称为“女中尧舜”呢?

虽然她在政治上,没有突出贡献,但是她顺应时代潮流,和平交出了政权,也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单凭这一点,她的贡献就是巨大的。

毕竟不废一兵一卒,就能实现新旧政权的平稳过渡,虽然她不知道共和是什么,但还是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签订逊位诏书的那一刻,实为大义之举。

她只是一个女人,还是一个从出生就在被操控命运的女人,虽然在诏书上签字对她来说是“亡国”,可对于其他的中国人来说,这是救国,她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结语

袁世凯从来都是一个两面三刀的人,隆裕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人,虽然政治敏感度不高,但是和袁世凯比起来,倒显得坦荡很多。

可也就是因为这份坦荡和率真,才会让隆裕得知自己亲自把大清断送的那一刻难以接受。

可是历史会给出最正确的答案,就算隆裕在当时背负骂名,很多大臣都觉得她卖了大清,可是对于后世人民来说,“女中尧舜”这个称号,没有任何人会怀疑。

至少隆裕太后靠着这件事情,让她没有走上自己姑母的老路,没有像姑母一样背负骂名。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