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家,也叫郑义门,是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位于浙江浦江郑宅,现在是全国AAAA级景区,为国保单位。
江南第一家为郑氏宗祠,有遗址二十余处。
始建于元初,占地约六千六百平方米,结构宏敞,风格古朴。
令人惊奇的是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
年少时,我在这里读书,我常来这里,夏天确实清凉。
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倒是没印象。
但地面程光瓦亮,非常干净。
宗祠正厅高悬着许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而名冠天下。
自南宋建炎年间开始,历经宋、元、明三朝。
十五世同居,共食共财达360余年,鼎盛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
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江南第一家,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牌匾。
我在这里读初中,留级一年,待了4年。
那时候的“江南第一家”宗祠,还不需要买门票,随便进。
郑宅镇上也很简陋,根本没有这么多牌坊。
倒是有许多70、80年代的合作社,供销社。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是郑宅的农村交易会,非常热闹。
自从成了4A景区后,郑宅变化很大,给我的记忆断层很大,我都认不出来了。
只有这一条白麟溪,还有孝感泉,以及九世同居碑,还没变。
方便我定位了方向。
当然江南第一家里面,这些六百年的柏树,也没变。
同时增加了很多关于廉政教育方面的内容。
当然关于江南第一家的故事,说来话长,也过于宏大,今天就不展开讲了。
咱们取其一瓢,谈谈郑义门当中,最著名的一个人物,他不姓郑。
宋濂
2郑义门作为名门望族,初兴起就极为重视教育。
专门设立一所家塾,除了本家子孙能得到免费教育外,也接纳各地的学子就学。
同时聘请了当时浙江地区最好的老师。
这所学校取名为“东明精舍”,创办于元初,后来改名为东明书院。
在东明书院,就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人物——宋濂。
这位被誉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曾经在东明书院读书。
当时的老师是柳贯、吴莱等人。
元初的浙江,本身就是全国的文化高地,名士辈出。
柳贯是兰溪人,吴莱是诸暨人,宋濂也是外地人。
关于宋濂哪里人,也是众说纷纭,有说是金华,也有说是义乌,还有人说是建德的。
但我相信宋濂更愿意把自己当作郑宅人。
他从少年求学开始,一直在郑义门。
后来他的老师吴莱生病,柳贯与吴莱共同推荐了宋濂当老师。
柳贯说:吾邦文献,浙东为盛,吾老矣,不足负荷此事,后来继者,所望惟景濂耳。
于是宋濂先生,又在东明书院教了20年的书。
后来,他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好友郑源的儿子——郑杕(di)为妻。
与这个家族结下了三情:师情、友情、亲情。
到最后,宋濂甚至还举家迁居到浦江青萝山。
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浦江度过的,对于这里的山山水水,饱含深情。
他曾称赞郑宅为“天地间秀绝之区”。
宋濂的好友杨维祯评价说:
入青萝山中,不下书屋若干年。得郑氏所蓄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著书凡千万言,文师性,性师道,道师先圣先王,未尝以某代家数为吾文之宗,某人格律为吾文之体。
我在郑宅也呆了4年,仅仅4年,我就觉得自己是半个郑宅人,
我哥在这里教书十年,娶妻郑宅人。
所以我哥更像是个郑宅人,
浦江是书画之乡,郑宅是书画之乡的之乡。
就我读书那会儿,我感觉身边会画国画练书法的同学很多。
我哥的书法在郑宅也是小有名气,春节我看到郑宅有很多春联是我哥写的。
我想,这一定是郑义门对传统文化的偏爱,传承至今。
3应该说,江南第一家,最有名的人,非宋濂莫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样样都占了。
朱元璋称他是“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
他的散文清新简洁,行文善于变化,思想也比较深刻。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后来,宋濂因朱元璋的邀请,去南京当官。
长期担任朱元璋的顾问和秘书,做太子朱标的老师十多年。
朱元璋的各种讨缴檄文皆由宋濂起草,著名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便是他提出的。
之后民国,孙中山将其引用修改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救亡图存口号!
你想想,作为帝师,曾经在这个地方教了20年的书。
这学校该有多大面子啊。如果说好学校的标志是拥有大师。
那么按这个标准,东明书院在明朝时期,绝对算得上全国重点学校吧。
他在这里修订并明确了168条家规,靠着这些家规,让郑义门达到了封建家族荣耀的巅峰。
应该说,郑义门成了宋濂先生一个讲学布道、修身明德、践行儒家理论的实践基地。
他是这个郑氏家族功不可没的人物。
他在这里,亲手栽种了12棵古柏,
寄语“江南第一家”孝义的传承像松柏一样能够万古长青。
600年过去了,这12棵古柏,如今还存活着9棵。
宋濂退休后,继续回到浦江郑义门。
因胡惟庸谋反案发,宋濂的孙子宋慎受牵连,被杀。
宋濂也受到牵累被抓到南京。
在离开浦江之前,宋濂吟了一首诗:
“平生别无念,念念在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麟溪就是眼前这条白麟溪,他说哪怕死去,魂也要归来到这里,
可见宋濂对郑义门是多么留恋。
宋濂本来是必死无疑的,是朱元璋的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
学士宋濂坐孙慎罪,逮至,论死,后谏曰:“民家为子弟延师,尚以礼全终始,况天子乎?且濂家居,必不知情。
”帝不听。会后侍帝食,不御酒肉。帝问故。对曰:“妾为宋先生作福事也。”帝恻然,投箸起。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节选自《明史·后妃传》
然而不幸的是,已经年老的他,在迁徙往四川茂州的半途中,就突然病逝了,
后来葬在离郑宅1500公里的成都。
再后来他的学生方孝儒,同样是生在浙江,冤死在他乡,就葬在宋濂的身边。
人生如浮萍,你说是不是!
4“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如今行走在古镇上,
处处可以感受到儒雅数百年的那些风范,徐徐而来。
郑义门,不仅孝义治家,而且尊师重教,不排外姓。
江南第一家,经宋濂柳贯等外姓人的添光加彩,内容更加丰富,乃至蔚成群观。
郑义门的风范,读书人的学识,相得益彰,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合二为一。
为感念宋濂对江南第一家的恩情,郑义门后人至今还在歌颂: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视频已发,欢迎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