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杭州“老市长”的文物展,更佩服了

天成聊旅游 2023-09-20 08:14:00

泱泱之中华,上下五千年,纵横天地间,千古一人,唯有东坡。

苏东坡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人物了,“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是天上最亮的那颗星。

在老郑的很多图文当中,苏东坡先生经常出现。

只要身在杭州,讲述西湖的故事,苏东坡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古代顶流网红。

他不仅是文人,还是农学家、医学家、水利专家、城市规划师、教育家、美食家。

他一生两次致仕杭州。初仕杭州,美景疗愈了诗人的身心;再仕杭州,东坡尽心尽力,为民造福,与杭州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因此,在杭州人眼里,东坡先生属实可亲、可爱、可敬。西湖有幸遇东坡!

东坡肉、苏堤、三潭印月、六一泉……即使跨越千年,对于杭州的“老市长”,杭州人依然惦念。

重量级文物集体亮相

近日,“高山仰止 千古一人——苏轼主题文物展”正在杭州展出。老郑来到了位于钱王祠隔壁的西湖博物馆。

预约比较顺利,体验不错。

这次展览推出的苏轼主题重量级文物近300件(套),绝大部分为宋代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13件。

来自全国22家文博单位,规模大,等级高,可谓看点十足。

比如:

1、来自易县大北城金银器窖藏中的银铤,鎏金银带饰、金龙牡丹圆饰件、荷叶金饰件、银坠五佛金冠饰等极为珍贵,是北宋以及融合辽宋风格的金银器标本,从工艺上看,也绝非俗工。

2、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铜匙、衣尺、酱釉葵口碟等,是北宋士大夫家居生活的重要见证,是认识和复原北宋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情态的重要文物。

3、反映宋代官方文书原貌的“徐谓礼文书”,是首次在墓葬中出土的系统的宋代纸质文书,真实地反映了南宋文官制度和政务运作情况,是考古史上重大的文献发现,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学术意义,是独一无二的瑰宝。

4、古代的第一款纸币长啥样?来自辽宁省博物馆的“北宋交子旧版拓存”目前我国仅此一件,是国内研究纸币发展史的唯一实物资料。交子的是北宋经济文化的重要见证,现存交子更是少之又少。

5、来自江山博物馆的“北宋京西北路提举保甲司铜印”,其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弥足珍贵,是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王安石推行保甲法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证物之一,是苏轼所生活年代的重要文物。

6、宋熙宁六年(1069)陈襄苏轼等石屋洞题名”拓片与“宋苏轼等大麦岭题名”拓片记载了苏轼两次来杭之出游事。

7、来自北京故宫的宋代“玲珑玉琴”,是传世宋琴中的精品,颇值一看。

苏东坡的文化精神

展览分为“奋力当世”、“意本杭人”、“何以东坡”、“不忘初心”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奋力当世”,再现宋代士大夫的形成的背景以及时代特点,详述苏轼步入仕途时的理想与抱负;

第二单元“意本杭人”,展示“老市长”苏轼与杭州相互成就的密切关系;

第三单元“何以东坡”,以诗文为媒介,解读苏轼成为苏东坡的心路历程变化;

第四单元“不忘初心”,完整回顾苏轼一生为官之路,重现其以民为本的好官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单元“意本杭人”部分,实景还原了杭州孤山南麓之“六一泉”。六一泉的命名和形成皆源于苏轼,苏轼曾作《六一泉铭》怀念其恩师欧阳修与友人惠勤。置身六一泉之场景中,处处能够感受到那传颂近千年的宋韵佳话。

沉浸式参观游览完毕,我更佩服东坡先生了!感受最深的就是: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东坡精神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全世界吟咏、谈论、研究、追随苏轼的人不计其数,苏东坡的热度也从未消减。

亚运即将开幕,西湖博物馆举办 “高山仰止 苏轼主题文物展”,对于传递东坡文化精神,还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苏东坡,也让世界更好了解杭州,感受中国的文化魅力。

实用攻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 (16: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遇法定节假日正常开放。

具体地址: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89号(钱王祠隔壁,中国美术学院斜对面)

参观预约入口:关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非常西湖”,点击菜单栏的“导览服务”→“预约通道”进行预约。

交通指南:

地铁——可乘坐杭州地铁7号线到【吴山广场】站下车步行抵达;

公交——可乘坐12路 ; 12路区间 ; 31路[工作日] ; 31路[双休日节假日] ; 38路 ; 42路 ; 102路 ; 102路夜间/双休日节假日 ; 西湖内环线 ; 西湖外环线公交车,到【钱王祠】公交站下车即可抵达;

停车——本馆设有小型停车场对外开放,只能停放小型车,大约有24个车位。

扩展阅读:

西湖博物馆介绍:西湖博物馆展厅涵括了序厅、西湖概况、西湖历代浚治与景观的形成、西湖题名景观、西湖文化、精神家园等六大篇章。走进西湖博物馆,不仅能看到西湖独创的山水景观组合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更能用全新的视角去体会景观背后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世人分享西湖唤起的审美共鸣。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