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古人的快乐,你不懂!

徐霞客大后人 2025-02-10 15:24:39

文章为作者原创,欢迎点赞、留言评论。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方便了解我的其它文章和后期第一时间收到新作推送,期待您的关照。

中国的表演艺术形式多样、表演精湛、历史悠久,它源于社会生活,由古代歌舞、伎艺、诗剧等演变而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伎乐铜屋》

春秋时期《伎乐铜屋》,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1982年3月,在绍兴鉴湖镇坡塘村狮子山306号春秋贵族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伎乐铜屋。这件文物体量不大,却内藏玄机。伎乐铜屋通体为青铜质,全屋通高17厘米,平面为长方形,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三开间,明间较两侧次间多0.3厘米。正面没有墙和门,仅立着两根柱子,其余三面有墙,呈透空格子状,背墙中间开一格子窗。屋顶是四角聚集的尖顶,上面摆放着7厘米高的八角柱,柱顶还有一只大尾鸠,器身密布大面积的具有南方特色的纹饰。从表现场景看,铜屋是一个戏台,正面无门无墙,可供观看。

里面有六人,分别呈击鼓、抚琴、吹笙、咏唱等姿态,往屋内看,你就会发现这个小小的房子藏了一支“乐队”——六个小人端坐在屋内,正用手中的乐器开一场演唱会。在这六个小人中,前排有两个面向观众,双手交叠于小腹作着吟唱的动作,应该是“乐伎”,也就是“主唱”;而另外四个则拿着各自的乐器,应该是“乐手”。前排最右边的小人,在他的前面摆着一面挂着的鼓,而他正用手中的鼓槌敲击;在鼓手的后面一排,右边是一个双手捧着乐器吹奏的一个小人,他手里拿着的是古代一种簧管乐器:“笙”。后排侧面有一人膝上放着一长条形琴,双手置于琴上作抚琴状。后排中间的小人膝上也放着一长条形的琴,他左手按着琴弦,右手拿着一个小棍敲击,从演奏方式看,这种乐器叫作“筑”,“渐离击悲筑”中高渐离演奏的就是这种乐器。

比上面《伎乐铜屋》稍晚些的西汉晚期的陶俑,已不再像早期随葬题材那样单一和造型呆滞,开始出现以表现世情浓郁的百戏、说唱等情境为题材的陶塑。其中,尤以展示乐舞杂技俑为多。

西汉《乐舞杂伎陶俑盘》

西汉《乐舞杂伎陶俑盘》现藏济南市博物馆

这件《乐舞杂伎陶俑盘》出土于山东省济南市无影山的一座西汉古墓中,由长67厘米,宽47.5厘米的长形陶盘和固定在陶盘上的二十多个活灵活现的彩绘陶俑组成。整个乐舞杂技俑造型非常逼真,形象地再现了当时风行市井的“百戏”在演出时的热闹欢快场景。

据史书记载,百戏,又名散乐。它是杂技,歌舞及民间各种新的音乐技艺的总称。汉时的百戏通常是指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和动物戏等,当时沿袭了秦朝的称法,叫作“角抵”,如“角抵戏”,“角抵奇戏”,“角抵诸戏”,“角抵百戏”等。“汉代百戏”是在东汉以后对上述不同艺术表演形式的统称。民间“杂舞”登上大雅之堂到两汉时期臻于大盛,王公贵族也都争相欣赏“杂舞”,更不要说大街小巷的“杂舞”一片了。这时候的“杂舞”也就是指“百戏”,它包括了杂技、魔术、武术、竞技、乐舞角力等诸多形式,体现了极大的艺术包容性。

东汉《百戏画像石》

东汉《百戏画像石》现藏宜宾博物馆

1973年,在四川宜宾市叙州区公子山腰的一个东汉时期的崖墓中。发现了画像石棺三具,其中两具小棺的左、右棺板上所刻画像完全相同,均为一幅栩栩如生的百戏图,至此距今近二千年的东汉《百戏画像石》得以窥见。

画面上层有一人单膝跪地击鼓、一人口含串珠下腰,最右端有一猴。画面下层有五人,左边三人,一人身体后倾,抬膝跨步,双手向上展开,抛接飞剑,一人倒立,双手持盘,似在表演叠盘;还有一人跳丸。右边二人,一人手持圆环,一人双手合拢,表演“冲狭”。这竟然是一场东汉时代的杂技群演。

除了石刻和绘画,古中华文明的文艺表现形式也从各个时期出土的陶俑身上灿烂体现。

东汉灰陶圆雕《击鼓说唱俑》

东汉灰陶圆雕《击鼓说唱俑》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东汉陶俑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只见这陶俑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正在说唱,喜感十足。国家博物馆还有许多有趣的陶俑,下面这对陶俑是否颇有点当代郭氏相声的表演风范呢?

国家博物馆藏彩绘艺人佣

东汉《陶舞佣》现藏宜宾博物馆

东汉红陶《站式女舞提裙佣》

东汉红陶《站式女舞提裙佣》现藏徐州圣旨博物馆

这个陶俑是细红陶胎质,分段模制。陶俑头戴山形帽,面容祥和,翩翩起舞中左手高举,右手提裙。

东汉褐色釉《立式说唱佣》

东汉褐色釉《立式说唱佣》现藏徐州圣旨博物馆

这个说唱俑头上戴着一顶旋纽的尖顶小软帽,远远看去,颇似一个高耸的发髻;上身赤裸,通身施褐色釉,双肩耸起;将腰塌下、撅起臀部,故意地眯起两眼,将嘴撇成歪嘴舌头伸得老长并用力地舔鼻子。这些滑稽的动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洛阳地区的汉墓也常有这类陶俑出土,且别具特色,极富生活气息.多年来,洛阳博物馆收藏这类陶俑多达几十件。

唐代《彩绘乐舞陶组俑》

唐代《彩绘乐舞陶组俑》现藏洛阳博物馆

1991年9月,一组文物在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西山头村岑氏墓出土,这是唐代的彩绘乐舞陶组俑。组俑胎质细腻坚硬,粉白色胎体,虽经千年时光,俑身彩绘犹有存留。6件女乐俑,均呈跽坐状,俑头梳双髻,粉面朱唇,眉心间饰紫色花钿,身着半臂衫,长裙铺地,表情专注,作吹奏或弹奏乐器状,在乐俑的伴奏下,4件女舞俑翩翩起舞,乐舞俑表情温婉,面部丰满圆润,形体优美异常,突出表现了人体形态美,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是唐代陶塑艺术的典型代表。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