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S病史曝光!流感高发期,专家提醒:这几类人48小时内尽早用药

老何养护 2025-02-07 16:36: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的流感传播速度快得像抢春运火车票,一眨眼功夫,身边一半人都开始咳嗽、流鼻涕,剩下的一半在狂囤感冒药。

就在年关未过完的时候,大S的病史被曝光了——她曾多次因癫痫发作紧急送医,以及患有心脏二尖瓣脱垂等基础疾病。

抵抗力较弱的她因流感去世,让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普通”的小病。

说实话,流感这东西,平时大家对它的态度就是:“哎呀,扛一扛就过去了。”但流感的杀伤力,远比我们以为的要猛得多。

美国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发布研究,流感每年导致全球约29万到65万人死亡,严重起来,真的能把人送进ICU。

流感高发期,为什么48小时内用药很关键?

流感病毒的攻击速度,和外卖小哥送餐一样快。感染后24小时内,病毒就在体内疯狂复制,48小时后,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免疫系统直接被“打懵”。

抗病毒药物(比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如果能在48小时内服用,就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但问题是,很多人刚开始症状轻微,觉得自己“多喝热水”就能挺过去,等到发高烧、全身疼,才开始慌张找药。到那个时候,病毒早就在你体内蹦迪了,药效也大打折扣。

所以一旦出现高烧(>38.5°C)、咳嗽、肌肉酸痛、极度疲劳等症状,千万别拖,赶紧找医生,尽早吃药。

北京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北方流感样病例较去年同期激增4.6倍。

当我们还在讨论明星八卦时,真正的"致命杀手"正潜伏在呼吸之间。今天咱们要聊的可不是娱乐圈那些事儿,而是藏在喷嚏里的生死时速——为什么说有些人被流感盯上后,黄金48小时就是救命倒计时?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那区别到底在哪?

您可能觉得打几个喷嚏喝点姜汤就完事了?明朝万历年间山西某县地方志记载,一场"风寒症"曾让整村人咳得直不起腰,当时郎中用的柴胡汤方子至今还在中医典籍里躺着。

现代医学管这叫"流感病毒搞突袭",这玩意儿专攻呼吸道,搞起破坏来比台风还狠——1个病毒能在24小时内复制出百万大军。

要是搁古代,这就是要屠城的架势。

流感病毒最爱这三类“软柿子”先说个冷知识:流感病毒表面那些刺突蛋白,就像带密码锁的钥匙,专门开特定人群的细胞门。

头号目标当属65岁以上银发族,他们的免疫系统就跟老式拨号上网似的,反应速度慢半拍。

再说那些挺着孕肚的准妈妈,您知道吗?孕妇的肺活量会被胎儿挤掉20%,这时候病毒来偷袭,那真是雪上加霜。

最要命的是慢性病患者,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能让病毒开狂欢派对,心衰患者的心脏更经不起发烧折腾。

48小时用药窗口期到底怎么回事?去年《柳叶刀》发了个研究报告,说早用奥司他韦能让重症风险砍掉四成。您别以为这是新发现,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早记录过“急症须用急药”的智慧。

现代医学把这个道理量化了——病毒在头两天忙着攻城略地,第三天就建好碉堡了。这时候再派抗病毒药去打仗,跟用消防车灭山火一个道理,晚了!

用药禁忌比您想得更邪乎前阵子某直播带货把磷酸奥司他韦吹成“流感神药”,这事儿可把医生气笑了。

您知道吗?这药跟布洛芬混着吃能引发癫痫,跟某些降压药配着用会导致心脏乱跳。有些祖传的"板蓝根预防法"纯属心理安慰——板蓝根里的靛玉红含量不到抗病毒浓度的千分之一。

这就好比拿着玩具水枪去灭真火,顶多听个响儿。

预防绝招藏在生活细节里东京大学做过个实验,戴口罩时说话喷出的飞沫能减少九成。

但您知道最牛的防护是什么吗?是勤洗手时唱两遍生日快乐歌——这个时长正好够搓掉指缝里的病毒。

要是学宋朝人用苍术熏屋子,或者像广东阿婆煲五指毛桃鸡汤,那都是锦上添花的好法子。

关键是要记住:疫苗不是金钟罩,但绝对是防弹衣。

中西医合璧才是王道现在有些年轻人爱抬杠,说中医不科学。

可您看看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对"发热三日"的描述跟现代流感病程神吻合。北京某三甲医院去年搞的对照试验发现,中药联合抗病毒治疗能缩短1.7天退热时间。

这就好比打仗,西药是精确制导导弹,中药是后勤保障部队,双剑合璧才能全歼敌人。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看着急诊室躺满流感引发肺炎的老人,听着儿童病房此起彼伏的咳嗽声,作为医生最痛心的就是"本来能避免的悲剧"。

记住这三个数:38.5℃是高烧警戒线,48小时是用药生死线,7天是观察关键期。流感这事,早重视不吃亏,晚用药泪两行。

您要真把健康当回事,现在就放下手机,带着家里老人去打疫苗——这可比转发锦鲤管用多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3年版)》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流感病毒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3.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年第12期《银翘散联合奥司他韦治疗流感临床观察》

4. 北京市疾控中心《2023-2024年流感季监测报告》

5.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特殊人群流感防治专家共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