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手藏袖中;三九四九,冰面闲庭;五九六九,柳丝轻拂河畔;七九河流解冻,八九雁阵归来;九九八十一日尽,耕牛遍地走春田。" 当公历12月21日与农历十一月二十一重合之时,我们迎来了冬至这一重要节气,标志着“数九寒天”的序幕正式拉开。从冬至起,每九天被视作一个“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过完,严冬逐渐消退,春意盎然。
追溯至约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利用“土圭”观测日影长度及太阳高度变化,将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冬至之后,日照日渐增长,阳气回升,象征着节气的新循环开始,被视为吉祥之日。因此,古代中国对冬至极为重视,视其为冬季的重大节日,习俗与新年相仿,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会享用饺子、汤圆、年糕等美食,并举行祭祖仪式。
随着冬至的临近,我们可以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日后与这些谚语进行对照,验证其准确性。然而,这些谚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准确性,更在于它们承载了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
中国有着“数九”的传统习俗,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个“九”,直至九九八十一天。今年的冬至“数九”有三个独特之处,我们将据此探讨今年是否为暖冬。
一、今年冬至“数九”始于“月尾”今年的冬至恰逢农历十一月廿一,位于月下旬,民间称之为“月尾冬至”。因此,今年的“数九”也从“月尾”开始。俗语有云:“数九在月尾,正二月严寒紧相随”,预示着今年春节期间可能会较为寒冷。
二、今年冬至“数九”二月仍有“九”通常“九九”会在农历二月结束,但有的年份在二月之前就结束了。而今年的“九九”始于农历二月初四,避免了“二月无九”的情况,这在民间通常被视作吉兆,意味着作物丰收。
三、今年冬至“数九”为“公九”民间有“公九”与“母九”之分,取决于冬至当日的农历日期是单数还是双数。今年冬至恰逢单数日期,为“公九”,预示着可能会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这些谚语和习俗都是古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经验总结,虽不能一概而论,但作为参考仍具有价值。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即便冬天不如往昔寒冷,我们仍应珍视这些传统文化,将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