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加班似乎成了职场人的常态。然而,当加班过度,悲剧也可能悄然降临。近期,猿辅导武汉公司一名员工的猝死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聚焦到了 “加班” 与 “工伤认定” 这两个话题上。他的离去,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我们的权益该如何保障?加班猝死,究竟能不能算工伤?
工伤认定标准剖析
要确定加班猝死是否算工伤,首先得清楚工伤认定的标准。在我国,工伤认定主要依据《工伤保险条例》 ,其中涉及到一般工伤认定情形和视同工伤情形,每一种情形都有着明确且细致的规定,关乎着劳动者的切身权益。
(一)“三工原则” 解读
一般来说,工伤认定遵循 “三工原则”,即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和工作原因。这三个要素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工伤认定的基础框架。
工作时间,通常是指法律规定的或者用人单位依法要求职工应当工作的时间。正常的上班时间段自然属于工作时间,而因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的时间,同样也被涵盖其中。
工作场所,既包括职工日常固定的工作地点,如办公室、车间等,也涵盖因工作需要或者领导指派到本单位以外去工作的场所。
工作原因,则是工伤认定的核心要素。它要求职工受到的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存在直接关联。
(二)特殊情形认定
除了 “三工原则” 下的一般工伤认定情形,《工伤保险条例》还规定了视同工伤的特殊情形,这其中与加班猝死密切相关的便是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这一规定有着深刻的立法意义。从劳动者角度来看,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很可能与工作的劳累程度、紧张氛围等因素息息相关。比如,一些高强度的工作岗位,员工长时间连续工作,精神高度集中,身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突发疾病的风险也相应增加。将这种情形视同工伤,能够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一定的经济补偿和保障,体现了法律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怀与保护。从社会层面而言,这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减轻劳动者家庭因突发变故带来的经济负担,避免因劳动者的离世导致家庭陷入困境。
公司责任与法律后果
(一)工伤认定后的赔偿责任
一旦员工加班猝死被认定为工伤,公司便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
丧葬补助金为 6 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这是对处理员工后事所需费用的一种补偿,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属的经济负担。
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具体标准为:配偶每月 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 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 10%。同时,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20 倍。这一赔偿项目数额较大,旨在给予家属较为充分的经济补偿。以 2024 年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1821 元,那么 2024 年度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 51821×20 = 1036420 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一标准也在不断上升,2025 年度全国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已调整为 1083760 元 ,这充分体现了对工亡职工家属权益的保障。
(二)未认定工伤时的责任
即便员工加班猝死未被认定为工伤,公司也并非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从侵权责任角度来看,如果公司存在过错,如安排过度加班、未提供合理的工作休息环境等,导致员工身体不堪重负最终猝死,那么公司可能需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
此外,若公司违反劳动法规,如未保障员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导致员工因过度劳累死亡,公司也需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如果公司长期违反这一规定,安排员工超时加班,就属于违法行为,一旦发生员工加班猝死事件,公司必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员工维权途径与建议
(一)收集证据要点
在维权过程中,证据是关键。家属或员工首先要收集能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如劳动合同,这是最直接的证明材料,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若没有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工作证、考勤记录等也能起到证明作用 。
考勤记录对于证明加班事实不可或缺。如今,许多公司采用电子考勤系统,员工可通过截图等方式获取相关记录;若公司仍使用纸质考勤表,拍照或复印也是可行的方法。若公司采用指纹、人脸识别打卡,员工可向公司索要相应考勤数据,必要时可申请仲裁委、法院调取 。除了考勤记录,加班通知也是有力证据,电子邮件、微信、短信等形式的加班通知,能直接证明加班事实,员工应注意留存相关聊天记录,确保内容完整清晰,包含加班时间、地点、工作内容等信息。
医疗诊断证明材料同样重要,包括病历、诊断证明书、死亡证明等,这些材料能证明员工的受伤情况或死亡原因,为工伤认定提供医学依据。
(二)申请工伤认定流程
申请工伤认定是维权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职工发生事故伤害后,所在单位应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 30 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若遇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 3 个月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 1 年内直接申请 。
在申请时,需提交一系列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是必备材料,需如实填写职工基本信息、事故经过等内容;劳动关系证明材料,如前文提到的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记录等;医疗机构诊断证明材料,包括病历、诊断证明书等;此外,视具体情况,可能还需提交其他材料,如事故现场证人证言、相关监控视频等 。
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申请后,会在 15 日内对提交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材料不完整的,会以书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 。受理后,一般在 60 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若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15 日内即可作出决定 。 整个申请过程中,申请人要密切关注时间节点,确保材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因材料缺失或逾期申请而影响工伤认定结果。
(三)协商与法律诉讼
在申请工伤认定的同时,家属或员工可尝试与公司协商赔偿事宜。协商时,要保持冷静,明确提出合理的赔偿诉求,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阐述公司应承担的责任 。
若协商不成,家属或员工可通过劳动仲裁和法律诉讼来维护权益。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申请人需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 。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裁决 。若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诉讼过程中,要充分准备证据,聘请专业律师代理,以提高胜诉的几率 。对于经济困难的员工或家属,可寻求法律援助。各地都设有法律援助机构,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获得免费的法律服务 。
加班猝死事件频发,让我们不得不对当前的加班文化进行深刻反思。在现实中,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安排员工加班,忽视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和基本权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不能以牺牲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来追求经济的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前提下,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