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被视为“过渡方案”的增程式技术,经历了从质疑到市场追捧的巨大转变。如今,在消费者对续航、智能驾驶与驾控体验要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增程全链条急需系统革新。
逆袭:电驱核心下的油电互补

曾几何时,增程式技术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只是一种小众且充满争议的尝试。三四年前,业内不少大咖一致认为,这种既依赖电驱又辅以燃油发电的技术显得“妥协”且不成熟。那时,纯电动车因其零排放、响应迅速被寄予厚望,而增程技术似乎只能充当解决续航焦虑的“应急补救”手段。
从2010年开始,通用、宝马、日产等厂家均先后推出过增程式电车。但早期增程式电动汽车都有着相同的痛点,一是因技术条件限制,在乘用车领域商业化较为失败;二是增程器的设计初衷,并非节能减排,且往往会受到部分产业政策的质疑。直到2019年开始,电动化技术的全面革新,增程式电动车才开始回归主流舞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增程式技术的发展格局迅速发生转变——从理想、小鹏、极氪、埃安等新势力,到通用、马自达等传统车企,纷纷布局这一领域。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以116.7万辆的销量、78.7%的同比增速横空出世,成为新能源市场一匹不可忽视的黑马,其“续航无忧”的卖点瞬间俘获了广大消费者的心。

增程式电动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串联式插电混动系统设计。与传统的混动或纯电系统不同,这类车型的内燃机并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在电池电量不足时通过带动发电机来为电机供电。换句话说,增程式车型本质上仍是一辆电动车,但其独特的“油发电”为续航能力提供了额外保障。这种设计使得发动机能长时间保持在最佳燃烧工况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能效,降低部分能量转换损耗。
然而,这种技术也并非没有短板。在低速、低负载或短途行驶时,增程式技术能充分发挥其经济优势;但在长途高速或高负载场景下,由于发动机并不直接参与驱动,常会出现油耗骤升、甚至动力不足等现象。早期一些车型采用的发动机技术老旧,导致能耗不理想,正是这种现实问题曾让不少业内专家对增程式技术嗤之以鼻。
消费者体验升级:续航之外的多重考量

增程式技术能够逆袭,因为它基本上解决了纯电车的里程焦虑,但增程式技术未来发展的瓶颈,同样受限于消费者的需求与体验。
最初,消费者选择增程式车型主要是为了缓解“里程焦虑”,续航数据几乎成了购车的唯一考量。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购车人群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他们开始关注驾驶平顺性、智能驾驶稳定性、车辆噪音控制以及全生命周期的能效表现。
比如,增程式技术在综合能效与动力平衡上依然存在“痛点”。在充足电量下,电驱系统表现出色;而当进入亏电模式后,如何保证发动机平顺、高效的发电成为关键。消费者期待在整个行驶过程中,无论是纯电状态还是增程补能,都能享受稳定而经济的动力输出。
与此同时,新一代智能驾驶系统要求车辆在各工况下都能提供稳定电能支持。增程模式下,由于发动机的介入可能带来电能波动,如何在高负荷场景下确保智驾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增程式在亏电状态下,发动机运转时的噪音和震动可能侵扰车内静谧氛围,降低整体驾控体验。消费者希望在节能与静谧之间达到更完美的平衡,这要求整车系统从能量转换到噪音控制都能实现全面优化。
面对这些挑战,车企必须打破单一的续航概念,寻求从硬件到软件、从内燃机到电控系统的整体性技术革新,满足消费者“用车无忧”的全场景需求。
EA888/EA211“双子星”与增程布局
在增程式技术的博弈中,上汽大众的思考尤为深刻。
在新能源时代,内燃机这个看似已近淘汰的老物件,仍然是汽车行业中的最大“明星”。从比亚迪、吉利,到丰田、马自达,全球的汽车生产商仍然在继续提升内燃机效率,以试图让其更好符合插电混动、增程式混动的需求。
作为一家传统车企,上汽大众EA 211发动机和第五代EA888发动机,这些曾经的燃油明星,如今凭借诸多先进技术细节,在新时代依旧闪亮,也为增程式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宝贵借鉴。


第五代EA888发动机在技术革新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能够根据发动机负载灵活调节涡轮叶片开度,使发动机在各工况下均能保持高效燃烧状态,为发电提供稳定动力;通过提升一倍、高达500bar的超高压喷射技术,第五代EA888实现了燃油雾化效果的最大化,进一步提高了燃烧效率,其热效率甚至达到了38%,远超同类传统发动机;第五代EA888发动机还预留了48V轻混、PHEV混合接口,为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化打下基础。此举不仅为增程器与电机、电池的高效协同提供了技术保障,更为整车能效管理系统的智能调控提供了接口支持。
大众还有一款同样技术领先的EA211发动机,同样具备成为优秀增程器的潜力——这台斩获“中国心十佳发动机”的小型内燃机与EA888一样配备了可变进气截面增压器(VTG),350bar高压喷射系统也足以带来澎湃动力,其配备的双 VVT 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电动水泵等多项节能技术,可以实现动力输出与燃油经济性的平衡,为混动系统的协同工作提供了强大支持。
上汽大众正是看中了这些技术细节的应用潜力,计划将类似的技术理念引入增程器设计中。据传,上汽大众已着手研发全新一代增程式动力系统,力图通过内燃机与电驱系统的深度融合,构建一套智能、节能、平顺的全链条解决方案。更令人期待的是,上汽大众计划在2026年推出自主研发的增程式车型,这将成为传统车企在新能源转型中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汽大众的这一布局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种战略转型的体现。通过借鉴燃油时代在内燃机和平台研发上的先进经验,上汽大众有望为增程式技术在续航、经济性与智能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完美平衡点,为消费者提供既满足续航需求又兼顾驾驶舒适性的新一代增程式车型。
未来展望:系统协同助推汽车生态的全面升级
展望未来,增程式技术要继续发展,已经面领着难以绕过的瓶颈。单纯提升增程器的效率,已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用户需求。增程式技术的整体发展,将不再局限于单一续航数据的提升,而是走向系统化、智能化的全链条革新。未来的增程式汽车不仅要在纯电模式下表现出色,更要在增程补能过程中实现无缝对接、稳定输出。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整车、发动机以及智能系统研发团队的紧密协同。在这一进程中,上汽大众无疑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通过智能化控制与全场景能效管理,优化纯电与增程模式之间的切换体验,消除因动力衔接不畅而引发的用户不适感。与此同时,新一代电池管理系统、高级车载智能平台,都可能在未来的系统升级中扮演重要角色。
增程式电动车或许已经是连接传统燃油车与纯电动车的重要桥梁。在过渡期,既能利用电动车的环保优势,又能通过内燃机补能缓解续航焦虑,其存在价值不可低估。而上汽大众及其他传统大厂正是在这一战略机遇中,通过不断技术迭代和系统优化,试图为市场带来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相较于“新势力”而言,以大众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在内燃机增程器的迭代升级、乃至生态协同的系统性研发上,有着更雄厚的体系力为基础,原本就更适合担当这一角色。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逐步多样化,增程式技术正从最初的续航焦虑“解药”,向全场景、高性能的智能系统演进。上汽大众的增程式之路,或许正是这一趋势的最佳诠释——未来的汽车市场,也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的较量,而是在系统协同、智能体验与能源管理上的综合比拼。
结语
从二战时期费迪南德·保时捷为虎式坦克设计动力系统开始,增程理念就已悄然萌芽。如今,当上汽大众等企业将传统内燃机技术与前沿智能系统融合,并应用于增程技术时,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新,更是对历史传承的一种致敬。技术的不断迭代与跨时代融合,使得增程式电动车既能延续燃油时代的精髓,又能引领电动时代的未来风潮。
在这场汽车生态的变革中,增程式电动车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一种战略方向。只有不断优化整车系统、提升动力协同和智能化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从“续航无忧”到“用车无忧”的华丽跨越。无论是上汽大众的前瞻布局,还是其他车企的不断尝试,都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和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新时代正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