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曾经被吹捧为“越制裁越有钱”的俄罗斯,如今却不得不面对通胀猛于虎的现实。土豆一年涨价59%,洋葱涨了40%,连卷心菜都贵了三成多。为了缓解底层民众的生存压力,俄罗斯竟提出了“食品券”计划,这一制度让人联想起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一个号称“粮食大国”的国家,居然也要靠发食品券来救急,背后是一场怎样的经济困局?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的经济就陷入了持续动荡。战争初期,俄罗斯虽然通过高昂的能源出口收入稳住了财政,但随着制裁加码和战争成本的增加,这一临时的平衡迅速被打破。能源收入锐减,国内物价却一路飙升,通胀数字直逼两位数。
为了填补财政缺口,俄罗斯政府开始“自救”。一方面是对外国企业征收高额关税,甚至包括从中国进口的家具配件,税率直接从0跳到55.65%,而且还追溯到2021年补缴;另一方面是央行通过大量增发卢布为政府筹钱。然而,印钞机开得越快,通胀的火焰就烧得越旺,最终变成了底层民众的噩梦。
面对愈演愈烈的通胀,俄罗斯国家杜马金融市场委员会提出了“食品券”制度的建议。简单来说,这种类似粮票的制度可以让最贫困的民众以免费或低价换取食品,以此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不被通胀侵蚀。
但问题是,仅靠一张“食品券”,真的能解决俄罗斯当前的经济困局吗?
恶性通胀的根源
俄罗斯的通胀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战争带来的直接冲击只是导火索,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俄乌冲突暴露了俄罗斯经济的脆弱性。尽管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能转化为稳固的经济基础。制裁导致进口商品价格暴涨,而卢布的贬值更是雪上加霜。官方数据显示,俄罗斯的年度通胀率为9.2%,但这一数字并不能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感受。
能源价格的稳定拉低了整体通胀率,但食品等生活必需品的涨幅却远超这一数字。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土豆、洋葱、卷心菜这些“家常菜”价格的猛涨,直接冲击了他们的生存能力。而对低收入群体来说,工资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的增加无异于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食品券的双面效应
表面上看,“食品券”制度是一种快速缓解底层民众生活压力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它可能引发更多问题。
首先是财政问题。俄罗斯政府当前的财政状况已经捉襟见肘。战争成本居高不下,能源收入却因制裁不断减少。为了填补这一缺口,政府不得不通过税收和增发货币来弥补,但这两种方式都带来了新的问题。
发放食品券需要财政承担巨大的补贴成本,而这笔钱从哪里来?如果继续印钞,通胀只会进一步恶化;如果削减其他开支,战争的投入又可能受到影响。这种两难困境,使得食品券计划注定无法真正惠及底层民众。
更重要的是,食品券还可能成为腐败的温床。俄罗斯长期以来饱受官员贪腐问题的困扰,食品券制度很可能被部分官员和商人利用,成为新的权力寻租工具。从“缺斤少两”到“倒卖食品券”,普通民众最终能够从中获益的部分,恐怕只剩下原本承诺的一半甚至更少。
俄罗斯经济的死循环
食品券制度的提出,暴露了俄罗斯经济的深层次问题:战争、财政和通胀之间的恶性循环。
战争的长期化,意味着俄罗斯必须持续投入大量资源维持军事行动。而制裁的加码则让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大幅缩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为了弥补这一缺口,政府选择增发货币,但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胀加剧。随着物价上涨,更多民众陷入贫困,政府又不得不通过食品券等方式提供补贴,进一步加重财政负担。
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经济政策,不仅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反而可能让俄罗斯陷入更深的泥潭。
粮食大国的尴尬处境
或许有人会问,作为一个粮食出口大国,为什么俄罗斯的底层民众会因为食品价格上涨而陷入困境?答案并不复杂。
首先,粮食出口大国并不等于粮食价格低廉。俄罗斯的粮食产量虽然高,但国内的物流成本、市场分配机制,以及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都使得粮食价格并未对普通民众形成友好环境。此外,制裁导致部分进口农业设备和化肥价格飙升,进一步推高了粮食生产成本。
更讽刺的是,俄罗斯的粮食出口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被用于弥补财政赤字,而不是改善国内民生。这种“外部输血”的模式,让普通民众只能眼睁睁看着本国的粮食被出口,却无力承担日益高昂的食品价格。
写在最后
有人说,战争是经济的绞肉机,俄罗斯的现状无疑印证了这一点。从通胀到食品券,从财政赤字到民生困境,俄罗斯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食品券制度或许能缓解部分民众的生活压力,但它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有人说,经济危机就像一场暴风雪,强者或许能撑过去,但弱者只能被埋没。而在这场风雪中,俄罗斯的底层民众,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艰难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