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任劳任怨的我,随着年龄增长,现在变得牢骚多了,抱怨也多了,究其原因是被边缘化的缘故,也是自己明白了职场上最大谎言的缘故,那就是努力工作,和升职加薪并没有必然联系,能不能升职,取决于你的资源,有些人就是自带资源,你想突破的话,努力工作的作用并不能说没用,但是作用还不如联姻的作用大。当年的光武帝刘秀,就是为了发展,才和郭圣通联姻,朱元璋也是靠马夫人,才从一个小和尚发迹起来的。当领导说以后你多带带人,发挥老同志的积极作用的时候,我就明白自己已经彻底被边缘化了。这个领导严格上来说,还算是我的半个徒弟,可如今却是我的顶头上司,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没有人可以去逆势而上,我们只有选择顺势而为。
“老同志,要有担当,要有格局,不能老虎屁股摸不得,不能高高在上,年轻人要带,他们不懂的要教,要主动,不能等着人家来找你,发现了问题,就主动跟进嘛!你和我是老乡,又是校友,我可从来没把你当做普通员工,很多事,希望你能多担待,多分担点,现在的年轻人,都个性张扬,要哄着还不一定好好干,家里条件好,都打算躺平,你说我这个领导做的有多难呀!关键时刻,还是你这样的老同志才靠得住!”“领导说的对,您放心,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您费心了!”我知道领导和你说这番话的原因,那是因为有人去打我的小报告,说我架子大,脾气执拗,不愿意教人。这种类型的人,我称之为“嗷嗷待哺型”,除这种类型外,还有一种年轻人,做事锋芒毕露,从来不知道要留有余地,你给人家提点建议,人家的反应就是不需要,谁要你这个老家伙,出来来多管闲事!
千万别去多管闲事,你的善良会被人理解为恶意。我到了这个年纪,才理解了老人和我说的:“不要主动去给他人提供什么帮助,这样你的帮助就会变得廉价,变得很不值钱!”到了这个年纪,才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也理解了自己遇到的那些老同志,在自己看来,为什么总是感觉十分冷漠,因为过去我眼里的他们,就是现在年轻人眼里的我。对于相同处境的老同志而言,除了摆正心态外,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连西汉名臣韩安国,这个著名的智者,也无法摆脱被边缘化的命运,因为那是大势所趋。
韩安国出场很高调,作为梁王刘武身边的首席智囊,他对于大政和时局的分析丝丝入扣,尤其是对于晁错的削藩策,看得十分通透。对于晁错的判词很精准,八个字而已,“精于大政、疏于人情”!晁错的削藩策帮助汉景帝刘启巩固了皇权,但同时也激起了“七王之乱”的爆发,叛军的锋锐势不可挡,连梁王刘武也无法抵挡,要知道梁军号称天下强军,梁都睢阳号称天下第一壁垒,就是这样的情况,才勉强抵挡住叛军的攻势。这背后是韩安国的预判在起作用,因为韩安国让梁王刘武早就向汉景帝刘启,要了足够多的资源,在梁军与叛军接战不利后,刘武才有了固守梁都睢阳的底气。
作为西汉的顶级智者,韩安国看得出刘武对储君之位的寄望,但他也知道这种事是很难的。因为汉景帝刘启怎么可能把储君之位交给弟弟,而不交给儿子呢?但面对来势汹涌的叛军,梁王刘武别无他选,必须坚决站在哥哥汉景帝刘启一边,因为他们的关系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汉景帝获胜,梁王刘武不一定得利,但是汉景帝被推翻了,梁王刘武也会一起完蛋。就如韩安国所说:“大王,如今的形势,您一定要坚决站在陛下一边,你们是血肉至亲,吴王刘濞早就想用你祭旗,因此眼下要不惜一切代价,在睢阳城下狙击吴楚叛军,为周亚夫争取时间,这样一来,平叛的第一功臣非您莫属,那会轮到他周亚夫呢!到时候您的威望将达到顶峰,后面的事情,也就会好办的多了!”
梁王刘武因为自己的怒中无智,听信了手下幕僚羊胜和公孙诡的建议,对那些朝堂上反对自己做储君的重臣,采取了谋杀的办法。这就是自掘坟墓,因为汉景帝刘启正愁着没理由收拾你呢?你还主动去送人头,谋杀大臣就是无道之举,韩安国苦谏无效,最后尽管在他的谋划下,刘武摆脱了杀身之祸,但是也彻底失去了争帝位的机会,因为他无所不用其极,已经彻底失去了天下人心。韩安国早就清楚刘武已经没有前途了,但他还是跟从到了最后,送了梁王刘武最后一程。刘武去世后,他的几个儿子都看不上韩安国,韩安国处于失业状态,这也没什么,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嘛!但韩安国早就铺好了路,他多次进京替梁王刘武斡旋,为自己积累了广阔的人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舅田蚡。汉武帝刘彻继位后,田蚡的权柄达到了顶峰,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重要的官员任免之权,也被田蚡牢牢控制在手里。不要只低头工作,也要抬头看脸,你要为管理积累资源,顺势而为的同时,也为自己多一条出路。
靠着多年的积累,韩安国在田蚡那里为自己谋求了个位置,但一开始的时候,汉武帝对韩安国这个老同志是看不上的,尤其韩安国是通过田蚡才位列朝堂,这更让汉武帝刘彻对韩安国存在偏见。但韩安国不急不躁,通过自己洞若观火的分析,指出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初的尴尬处境,他上面有窦太后把持朝政,身边还有母亲王娡和田蚡令他无法自主,大臣们一个个也各怀鬼胎,那有几个替他考虑的,不过都是些外强中干的墙头草罢了。“陛下,您当下最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和陈皇后以及长公主之间的关系,这件事理顺了,一切也就理顺了!”
汉武帝越来越信任韩安国,因为他知道韩安国只是通过田蚡获得入仕的机会,却并不是田蚡的爪牙。韩安国这个人不仅足智多谋,还是平定七王之乱的重要将领,属于文武兼备之人,对于这样的大才,汉武帝刘彻是信任和倚重的。
但汉武帝主张对匈奴用兵,韩安国却坚决反对,他认为战争意味着灾祸,一旦开启就很难停下来,因为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和亲政策,是高祖皇帝定下来,文景时代一直坚持的对匈奴人的方略,这也是天下大治的重要原因,舍弃小我成就大我,是高皇帝的大智慧。且我大汉距离匈奴人很远,常言说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我们劳师远征,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韩安国说的对不对呢?当然没什么问题,和亲是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的好办法,只不过这不符合汉武帝开边兴利的想法,按照公孙弘的说法,汉武帝刘彻是大有为之君,你让他做个守成之君,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和汉武帝刘彻在政见上的分歧,加上军事上卫青的崛起,让韩安国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被逐渐边缘化了,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尽管我还没老,还可以做很多事,对很多业务上的事情,也很有经验,但是你年龄大了,不能占着位置,就算有作为也不行,因为你挡了年轻人的路!有没有作为不重要,成为了别人前进路上的障碍,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只要是个人,就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情绪的左右,韩安国一开始也曾迷茫过,汉武帝刘彻对于自己而言,不仅是君主,也算是半个学生,从开始的言听计从,到后来的特立独行,这个过程韩安国看在眼里,当窦婴和田蚡争斗,汉武帝让大家来表态的时候,他来了个首鼠两端,田蚡很看不惯,质问韩安国说:“你这个老狐狸,也太不够意思了,为什么和稀泥,不直接表明立场?”“立场?武安侯看不清楚吗?陛下那里是让大家说理,不过是要看看大家如何站队,好确定自己怎么收拾站队的人而已。”田蚡恍然大悟,“你说的对,陛下是我的外甥,但我这个舅舅已经越来越看不懂他了!”韩安国随声附和:“是啊,以前的大事小事,陛下都会和我们商量着来的,可如今陛下已经不把我们的意见放在心上了,就说打匈奴这件事吧,明明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儿,可陛下铁了心,就要去那么做!你说怎么办?”精钢易折,流水不腐,人太刚直,只会对自己不好!
田蚡安排籍福,“你统计下我的家产,都拿出来充公,就作为陛下对匈奴用兵的一点军资吧!”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后,笑着对左右说:“我这个舅舅可是个聪明人呀!”但是刘彻最终没有放过田蚡,田蚡呕血而亡,又是谁在背后安排呢?汉武帝的手段,让宦海沉浮多年的韩安国,知道了这位君主的厉害。当卫青出现在朝堂并且成为汉军主将之一时,韩安国对这个靠着裙带关系上位的人,是很不屑的。
但龙城大捷令卫青走上了神坛,最关键的是人家卫青可以毫不保留的执行汉武帝的命令,汉武帝要的就是这种执行力,年轻没关系,犯点错误就成长了,连李广利都能被打造成贰师将军,更何况是军事能力突出的卫青、霍去病呢?用卫青自己的话说:“陛下指到那里,臣就打到哪里!”也让韩安国和李广这些老将们,没有了出路。韩安国开始的时候,是做点后勤保障的工作,也就是很多领导嘴里所说的,老同志要发挥作用,把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韩安国做的很好,没有了他的后勤保障,卫青那里有打赢的信心和底气呢?但没人会去褒奖韩安国,因为他早已经不是主角儿,现在是卫青和霍去病这些后起之秀的天下。
退一步海阔天空,韩安国渐渐远离了朝堂,到了北方边境做了驻守将军,保境安民也算是造福一方了。当春耕和备战冲突时,他对身边的将校说:“农时可是不等人的,让大家都去春耕,我会向陛下上书说明情况,如果出了问题的话,我来负责,你们不用担心!”老同志的担当,不是对领导的顺从,不是对后浪的帮衬,而是对本职工作的尽职。韩国真正践行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也是渔阳遭到匈奴人突袭的时候,尽管手中缺兵少将,韩安国却没被迅速击溃的原因。
没有人可以战胜时间,韩安国去世的消息传来,汉武帝刘彻对韩安国做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这是个堪称国器的人呀!实际上汉武帝的评价,对韩安国没什么用,他也不在乎这些,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不要放弃自己,这点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太在乎他人的评价,人一定要为自己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