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9年那会儿,中央碰到了一个挺难办的事儿,就是北京军区政委的位置一直没人能顶上。
得明白,一个国家的安全核心就是它的首都,确保守卫首都的军队忠心耿耿那是关键中的关键。因此,挑选北京军区的政委,这事儿绝对不能含糊,得仔仔细细的。
可就在大伙儿都犯难,不知道该咋办的时候,毛主席突然开怀大笑,说了句“这有啥大不了的”,接着就干脆地下了命令:记得之前那个在华山大闹一场的红军师长吗?干脆就让他来当北京军区的政委吧。
这位红军师长一到岗,立马就把北京军区打理得井井有条,进步飞快。大家伙儿都夸他干得好,都说还是毛主席眼光独到,会挑人!
好吧,咱们聊聊这位师长到底是谁,还有他为啥会在华山闹出那么大动静呢?
【红25军的转移:】
1934年的时候,蒋介石因为前四次攻打红军根据地都没成功,心里头不服气,就又发起了第五次大规模的进攻。
全国各地的红军将士们突然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蒋介石这回学聪明了,不再像以前四次那样一点点增兵,而是直接拉来了好几十万大军,还给他们配上了世界上最顶尖的武器装备,铁了心要把中国革命的火苗给灭掉。
不过,咱们的红军战士绝非好惹的,他们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勇敢地进行了回击,让敌人吃了大亏,伤亡惨重。
不过,说到底还是因为人少力量弱,加上武器装备远远比不上对方,结果是一个个的根据地都被国民党狠狠地给“端”了,红军没办法,只能开始转移。
在搬家那会儿,鄂豫皖那边出了点小插曲。
红25军主力打算换个地方,不过按照规定,他们得留下一些做政治工作的干部,继续动员老百姓。军队就算走了,当地的工作也不能停。
红25军的头头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一个名叫陈先瑞的年轻小伙留下来当“联络员”,他得在当地悄悄藏着,等大部队哪天能够再回来。
可领导们压根儿没想到,陈先瑞竟然会直愣愣地跑到军部,说要“违抗命令”,他表示自己不想留下,而是想跟着大部队一块走。
军长劝说道:“你咋这么倔呢,国军到处围追堵截,跟着大队人马跑,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太不安全了。”
政委这时开口了:“对,先瑞,老蒋这次是来真的,这次的突围跟以前那些可不一样,风险大得很。军里看你是个人才,舍不得你走,才决定让你留下来的。”
陈先瑞一听这话,不但没买账,反而火更大了,他直接说道:“咱们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同生共死的兄弟,怎么可能一遇到危险就甩下战友不管呢?”
说到这个地步,军长和政委也没啥可多讲的了,就点头同意陈先瑞跟着大军一起走,还让他当上了223团的政治部主任。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个抉择会带来如此巨大的效应。
领导真是有先见之明,部队才刚到方城县的地界,就被国民党的追兵给拦住了去路。
国军头头一看追上了一队共军,立马下令军队散开,没一会儿工夫就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次围剿,说真的,跟以前大不一样,就连带队的指挥能力都上了好几个台阶。
红军面临重重困难,但一点也没泄气,反倒激发出惊人的战斗力,立马就跟国军杠上了,把国军吓得脸色惨白。
可没过多久,国军头头儿不耐烦跟红军周旋了,他下令把刚分到手的大炮推出来,对着红军的阵地就是一顿猛轰。
红军队伍一下子伤亡很大,看得陈先瑞心里头火冒三丈,他恨不能把国民党那些反动家伙直接给“一口吞了”。
不过,指挥官心里头的那股子清醒劲儿立马就冒了出来,他明白,当务之急是得赶紧想办法冲出去。
接着,陈先瑞不打算继续纠缠战斗了,他找准了一个敌人包围圈的防守松懈处,马上把全团的战士们都叫上,猛地一下往外冲。
突围成功后,陈先瑞这次学聪明了,没再多耽误,他使足劲儿,一口气跑到了陕西南部的大山里,把国民党军队远远甩在了后面,根本追不上。
陈先瑞就这样在陕南安顿了下来,然后他开始忙着建起自己的根据地。
【“陕南王”陈先瑞:】
陈先瑞以前就是负责政治工作的干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后,他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经验,很快就全面发展,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的杰出人物。
一到陕南地区,陈先瑞立马利用红军原有的组织结构,迅速动员老百姓动手建根据地。没多久,他就把陕南根据地的整个框架给搭好了。
而且,他运用高超的政治动员手段,给当地的民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使得大家都觉得加入革命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就这样,红军在陕南的地盘迅速扩张,实力也变得越来越雄厚。
不过,老蒋为了保住自己的独揽大权,肯定不会让手下有这么个厉害角色。所以,在陕南那块根据地还没站稳脚跟时,他就赶紧从洛阳、西安这些地方调来国军,打算一举把它给围了、剿了。
哎,瞧瞧,老蒋他又来了!
一听说国军又要来了,陕南根据地的老百姓们都忙活着传消息,毕竟他们刚从国军的魔爪下捡回一条命,对国军的厉害那可是心知肚明。
没错,那时候的红军力量挺小的。但就像毛主席讲的,“一点点小火苗,也能烧遍整个原野。”只要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最后的胜利肯定是咱们的。
陈先瑞一听到消息,马上就让大家坚守根据地,说啥也得保住咱们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儿。
可没过多久,陈先瑞的脸色就阴了下来,他发现国军竟然又掏出了火炮进行攻击。
蒋介石跟帝国主义那边搭上关系后,得到了他们提供的一大堆先进军火,这使得国军的战斗力嗖嗖往上涨,提升了不少。
碰到这种紧急关头,陈先瑞心里明白,继续这样可不行,他迅速召集了一支突击队往前冲,直接对他们说,咱们根据地的安危,全指望你们这回的表现了。
陈先瑞讲道:“兄弟们,想想看,你们的背后站着的是你们的兄弟和亲人。万一国军的火炮把城墙给轰倒了,那他们可就全完了,这事儿咱们说啥也不能让它发生。所以,我现在求大家一件事,那就是得把敌人的火炮阵地给端了。”
敢死队的兄弟们大声回应:“清楚了,咱得把敌人的大炮给端了!”
说时迟那时快,一大群勇士猛地从老窝里冲了出来,直扑向国民党军队的炮火位置。国民党士兵压根儿没想到红军居然会挑这个时候发起猛攻,一下子就被打了个手忙脚乱,只能节节败退。
红军兄弟冲到炮火连天的阵地,迅速掏出预先备好的炸药包,麻利地绑在大炮上,一点火就转身飞快地撤回了咱们根据地。
爆炸声接连响起后,红军和国军的头头们心里都清楚,这场仗是打完了,红军赢了。
因为这场大胜,中央决定让陈先瑞来当鄂陕游击司令部的头儿,后来这个部队就改成了红军第74师,陈先瑞也就成了师长。
【大闹华山:】
蒋介石正和宋美龄一块儿吃午饭呢,一听到消息,火蹭一下就上来了,直接把碗给砸了,吼着说:“咱们兵力那么强,装备那么先进,结果还能输,真是的!赶紧去,把那个将军给我换了!”
战局急转直下,就像山崩一样,军事上的挫败会引发一连串的麻烦。把一位将领撤职,虽然能让大家出口恶气,但实际上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
所以,蒋介石打算再次攻打陕南的根据地,毕竟陕西这块地方实在关键得很。
这回,他集结了大批兵马,配备了更精良的枪械,还特地调拨了几架军用飞机,目的就是要一举消灭红军在陕南的根据地。
听到消息,根据地的人们心里头那个急啊,跟被火烤的蚂蚁似的,乱了阵脚。说实话,这些个中坚力量,可都是从鄂豫皖根据地那场大难里逃出来的,经历过被围剿的恐怖日子。
陈先瑞知道这事后,感觉不对劲,便打算来一场战前动员,给大伙儿鼓鼓劲,稳住队伍的心。
老话说得好,“找一千个士兵容易,但找一个好将领难啊”,这话真是一点不假。
陈先瑞把根据地的大伙儿都叫到了西北边的空地上,他直接跟大家伙儿讲:“咱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是想建个安稳的家。可国民党还是死咬着不放,咱们得想想辙啊,大家说咋办?”
大家伙儿齐声喊道:“咱得跟他们干一架!”
陈先瑞听到这儿,苦笑了一下:“对啊,说到打仗,我们从鄂豫皖一路打到陕南,打小就没过过安稳日子。跟国民党军打了几百仗,啥时候怕过他们?”
陈先瑞继续讲道:“不过这次情况真的不同,敌人实在是太强悍了。他们的兵力是我们的十倍之多,武器装备也远超我们,还有飞机大炮来助阵。这时候要是还硬碰硬,那可不是勇敢,简直就是傻到家了!”
有人问师长:“头儿,咱们现在咋办?难道就这么丢掉陕南那块地盘吗?”
陈先瑞讲道:“说走就走?没那回事!咱们之前难道真的不要鄂豫皖根据地啦?并非如此,早晚咱们得打回去。”
陈先瑞继续讲道:“不过现在,咱们得牢记毛主席的那句话,就是说‘留住人,丢了地,将来人和地都能回来;要是光保地,丢了人,那最后啥都没了!’”
因此,咱们得换个地方!
陈先瑞边说边朝着华山的方向一指:“咱们奔华山去,跟国民党斗智斗勇!”
1936年那会儿,陕南出了件怪事。一个师的红军绕着华山转圈跑,后头跟着一大堆国军拼命追。但不管国军怎么使劲儿,就像隔了条大河,始终没法儿追上红军。
陈先瑞一到陕南,立马就跟当地老百姓混得特别熟,而且对那地方的地形了如指掌。华山那地方本来就地势险峻,再加上国民党士兵平时过得太舒坦,根本追不上红军的脚步。
而且啊,红军在当地搞宣传搞得挺好,加上国军一来就到处搜刮民财,陕南的好多老百姓就自己站出来跟国民党军队对着干了。他们虽然不敢跟正规军硬碰硬,但破坏一下国民党的后勤补给啥的,还是做得到的。
陈先瑞一看这场景,心里头那个乐啊,立马打定主意,要继续带动乡亲们跟国民党干。他马上动手,在各个村子里贴起了骂国民党的告示,这一贴,乡亲们对国军的那股子不满劲儿,更是噌噌往上涨。
随着时间推移,国民党那边的补给跟不上了,只好开始撤退,最终红军和老百姓赢得了这场胜利。
当地人提起这事儿,都说它是“陕南王在华山搞的大动静”。
【毛主席的邀请:】
陕南那块地方,咱们的队伍打了个大胜仗,把蒋介石都给震住了。他压根儿没想到,就这么点儿人马,战斗力竟然这么猛。
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红军总部的人一听这消息,全都懵了,因为他们压根没想到陕南那地儿还藏着这么一支红军队伍呢。
那时候,既没有网络,电话也稀缺得很,各地联系起来特别费劲,红军各部队在移动打仗时更是难上加难。直到红军中央的人看到国民党报纸上说陕南那边打了败仗,这才知道原来陕南还藏着一个根据地呢。
毛主席笑着瞧瞧周恩来说:“真没想到,咱们竟然是通过国民党的报纸,才发现红军里头藏着这么出类拔萃的人才。”
周恩来笑着回应道:“没错,陈先瑞能在陕南独自站稳脚跟,确实有两把刷子,是个能挑大梁的人才。”
毛主席随后讲道:“我现在对陈先瑞挺感兴趣的,不知道他是个啥样的人,盼着以后他能把根据地建设得更好。”
周恩来说:“主席啊,要不让他来中央一趟,咱们见个面。他现在也是一个根据地的头儿了,您见见他,也能给他分享点经验嘛!”
毛主席微微颔首,说了声:“这样也行!”
陈先瑞瞅见通讯员递过来的信息,心里头猛地一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居然被毛主席点名,邀请去延安深造。要知道,毛主席可是中国共产党的头儿,大人物啊!
陈先瑞对毛主席一直心怀敬仰。在数不清的战斗岁月里,他碰上过不少生死关头,受过重伤,也经历过绝望的时刻。每到这种时候,他就会翻出毛主席的诗篇和讲话来读一读,心里头就像一下子亮堂起来,跟太阳升起似的,充满了希望。
陈先瑞一路飞奔到了延安,立马就见到了咱们的领袖毛主席。他当时心里头那个激动啊,以至于一句话都憋不出来。
毛主席微微一笑,问道:“我听说你在陕南挺有名气的,人称陕南王?”
一听这开场白,陈先瑞一下子愣了,赶紧说道:“那些都是乡亲们随口说的,我自己可从没把自己当啥王,我就是个为大家服务的人。”
毛主席听完,微微颔首,说道:“行嘞,咱们红军就是干着为人民服务的活儿,可不是为了当啥老大,欺负人的。”
之后,毛主席给陈先瑞分享了不少宝贵经验,这让他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特别大。
在后来的革命斗争岁月里,这些经历对他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让他在革命的征途上不断前行,越走深入。
后来,陈先瑞接连打了好多仗,从抗日战争一直打到解放战争,还有抗美援朝,他都参加了,而且战功特别显著。
1969年,北京军区政委的位子空了出来,这可真是个大坑,得找个既能干又忠心的人。中央的领导们商量来商量去,都没个定论。最后,还是毛主席一锤定音:“就让陈先瑞同志来接手吧!”
【结语:】
革命打仗那会儿,不光有彭德怀、贺龙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还有好多同样出色但不太出名的好汉,他们也为了革命献出了生命。
这些人可能并不像领袖那样耀眼得如同烈日,但他们在历史的苍穹中,仍然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因为这些耀眼英雄的存在,中国的天空始终保持着光亮,从未完全陷入黑暗。
好啦,咱们一块儿来瞅瞅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