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朱瞻基去牢房里看望叔叔朱高煦,谁料刚到那,就被朱高煦伸脚绊倒了。朱瞻基大怒,下令用300斤铜缸把他盖住,又搬来很多煤炭压在缸上,一把火将煤炭点燃。
公元1425年,朱瞻基登基,他叔叔朱高煦的皇帝梦又落空了。
朱高煦一直没有放弃这个念想。这源于他父皇朱棣的一句“口头承诺”。
不得不说,朱高煦的性格是最像朱棣的。他骁勇善战、敢打敢拼,特别是在靖难之役时,他立下赫赫战功,朱棣对他的表现很满意,当下暗示要把皇位传给他。
然而之后,朱棣再也没提过这件事,仿佛忘记了当时的承诺,最后太子朱高炽继承了皇位,不到一年时间,朱高炽又把权杖交给了儿子朱瞻基。
然而,朱高煦只能眼巴巴地干着急,但他也没闲着,明里暗里地打着“谋反”的旗子,这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知道他的想法。
公元1426年,朱高煦终于憋不住了。他派亲信枚青潜入京城,找到他的好朋友张辅,传达了要“谋反”的想法,让张辅助他一臂之力。
谁料,张辅得知了他的意图后,在背后摆了一刀。表面上好酒好菜热情地招待着,半夜他把枚青捆了起来,连夜给皇帝朱瞻基送去了。
朱瞻基听到此消息并不诧异,这一天还是来了,但刚开始他不想动粗,想“以德感化”这位叔叔,想让他“悬崖勒马”。
于是,他派出了中官侯泰去找朱高煦,刚见面,朱高煦就拿足了架子。对天子派来的使臣傲慢无礼,面南而坐。
朱高煦傲慢地说:“靖难时候,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可结果把我封到这个地方,现在皇帝又想用祖制来压制我,我怎么可能久居此地!”
说完这些后,他竟然出示了自己手中的兵马军器,明目张胆地说:“这些就可以横行天下了!”他这是一点退路也没给自己留。
事已至此,这仗不得不打,该怎么打呢?朱瞻基召开了紧急会议。
张辅倒是积极,主动提出要去扫荡他的老朋友,而又有臣子提出反对意见,希望皇帝能亲征,一举击败朱高煦。
但是,皇帝亲征还是有风险的,朱瞻基也摇摆不定,这时大臣夏元吉说了一句话,让朱瞻基下定主意御驾亲征。
夏元吉说:“皇上忘记了李景隆的事吗?”
当年,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建文帝把兵权交给李景隆,结果大败而归,最后一败涂地。
同年8月,朱瞻基亲征乐安,而这趟乐安之行,真正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
他问手下的大臣:“你们认为朱高煦会如何行动?”
有大臣回答:“乐安太小,他可能会进攻济南,以抗拒大军。”
也有大臣说:“他曾在南京多年,必然会带兵南下。”
朱瞻基笑着摇摇头:“你们说得都不对,他会在乐安一直等着我的。”
果然,如他所料,朱高煦一直都在乐安,而且朱高煦并未料到是皇帝亲征,他一下子乱了阵脚,赶紧组织士兵们抵抗,却发现很少有人听从。
结果,朱瞻基率领部队到达后,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先用火铳和弓箭射击城上守军,再派人将纸条捆在箭上射入城中。
这一招果然有效,城中人看到纸条上的字纷纷投降,连朱高煦身边的侍卫也都举起了双手。
纸条上写:首恶必办,如有主动投降者不予追究。
朱高煦见大势已去,只好派人出城送投降信。第二天,他从小路偷偷地溜出去,就向朱瞻基投降了。
见到皇帝,他一下没了嚣张气焰,跪在朱瞻基脚下,大喊:“我罪该万死,全由皇上发落!”
这场闹剧落下了帷幕,朱高煦免不了牢狱之灾。但如果不是他出脚绊了朱瞻基,他的命会长久一些。
因为这一脚,朱瞻基命人用300斤大缸将他压住,谁料,朱高煦使出蛮力,将大缸顶了起。
朱瞻基又找来很多煤炭,压在缸上,一把火把煤炭点燃,以“叫花猪”的方式处死了朱高煦。
朱高煦就这样结束了一生,他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应验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其实,他的死蛮可惜的。如果能安分守己,或许可以安然度过一生。有些事还是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