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殡,21口棺材从城门同时抬出,盗墓贼看见,从此立下一规矩

谈鹿欣声 2024-10-07 17:19:19

在嘉佑七年,一位年近古稀的正直官员突然辞世,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葬礼当天,人们自发地聚集起来,准备送这位官员最后一程。然而,他们竟目睹这般令人迷惑的场景:21 具棺木竟同时从城市的各个城门被抬出,以举行葬礼。此种罕有的做法令人绞尽脑汁,难以理解。

在古代,为了避免陵墓被盗,王公贵族们常常采取一种策略:在葬礼上使用多个棺材,以此来迷惑那些潜在的盗墓者。

对于包拯这样一位以清廉著称的官员来说,他在葬礼上也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安排了21口棺材,从七个不同的城门同时出殡。这种不同寻常的安排,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迷惑盗墓者,更体现了包拯对自己身后事的深思熟虑,以及他对可能发生的盗墓行为的隐忧。

据出土之墓志铭所记,在1062年的五月十三日,包拯在枢密院处理公务时突感不适,仅隔十三天,他便因病情加重而离世。

短短十三日,宋仁宗对包拯病情甚为关切,赐下珍贵药物,但最终,这些努力还是未能留住包拯的生命,徒留遗憾。

包拯的病情发展得如此迅猛,以至于他的去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猜测。部分人甚至心存疑虑,认为他并非因病自然亡故,而是或许遭人毒害所致。

鉴于包拯生前以直言进谏著称,且为官清正廉洁,他不可避免地得罪了许多权贵,这自然让人们对他的死因产生了种种猜疑。

当下,中科院对包拯遗骸进行科学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其骨骼钙、铁、汞元素含量高于今人,砷和铅含量与现代人骨骼相当或稍低。这一发现表明,包拯之死并非由摄入砒霜等毒药所致,从而排除了这种可能性。

关于包拯遗骨中汞含量较高的现象,科研人员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棺木中用于防腐的朱砂对骨骼产生了影响,或者是包拯生前摄入了含有微量汞的食物或药物。

然而,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较为肯定地认为包拯是因疾病而去世的。

包拯葬礼之际,宋仁宗亲临吊唁,还下令停朝一日,以此表达对这位清官离世的哀痛,尽显对其逝去的深切惋惜。

同样深陷哀痛之中的,还有那些往昔曾受包拯庇佑的百姓。他们满怀悲戚,思念着这位正义之士的恩情。包拯出殡之时,众人自发汇聚,皆望送这位深受百姓拥护的父母官最后一程,以表敬意,流露不舍之情。

然而,21口棺材从七个城门同时运出的场景,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困惑,究竟哪一个棺材里躺着的是包拯?这位深受人民爱戴的清官为何要采取这样的措施?

首先,包拯辞世后,百姓因其德望甚高,皆自发踊跃地投身于送葬行列之中。准备21口棺材,并从七个不同的城门分别运出,这样一来,人们就无法确定哪一个棺材是真正的,也就无法紧随其后。

由此可知,包拯这位终生为民的官员,即便辞世后,亦不愿其葬礼干扰百姓的寻常生活,尽显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

其次,古时风水之说深受众人笃信。

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能够为后代带来福祉,如果祖先的墓穴被盗墓者破坏,不仅会招致家运不振,甚至可能给子孙带来不幸。

由于包拯在朝中以刚正不阿著称,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他的墓地很可能成为报复的目标。

除了准备多口棺材以迷惑盗墓者之外,包拯的后人还散布了各种消息,以混淆包拯墓地的真实位置,目的是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宁。

事实上,在真棺下葬完毕后,其余二十口棺材大多被回收,继而赠予了有需求的百姓。

在古人的观念中,棺材象征着“升官发财”,因此并不被视为不祥之物;同时,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打造一口棺材的费用相当可观,所以收到棺材的百姓对包拯的慷慨之举心存感激。

当时盗墓行为屡见不鲜,但盗墓者们在面对包拯的墓地时,一方面出于对这位清官的敬仰,另一方面也因为担心一旦盗墓行为被揭露,将会受到公众的强烈谴责,因此他们之间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绝不触碰包拯的墓地。

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即便是在死后,也依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即便是盗墓者,也明白在某些原则面前应当有所不为。

3 阅读:576
评论列表
  • 2024-11-04 10:23

    包拯是清官,21口棺材太贵。

谈鹿欣声

简介:所谓温柔,不过是看用在谁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