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如果去问基层的工作人员最痛恨什么,答案基本都高度的一致——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确实是困扰基层多年的一个顽疾,各级开展整治也已多年,为什么就是屡禁不绝呢?它的生命力真的就那么强吗?真的是所有人都痛恨形式主义吗?最近,听了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同志自揭内幕式的讲述后,一切都明白了。

我认识的这位老同志姓胡,在这里就以老胡来称呼他吧。
老胡与我是老乡,退休前在我家乡的那个县工作,是该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一年多前,老胡退休了,便与老伴一起来到省城的儿子家居住,专门负责接送正在读小学的孙子。老胡与我们住同一栋楼,由于是同乡人,我们很快就混得很熟了。
老胡很健谈,与我私下聊天时难免谈到他过去工作上的一些事。前不久,当我问及其对基层的形式主义有何看法时,他向我讲述了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

老胡告诉我,大约从十几年前,他所在的县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开始有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一项工作。县里为了常态化开展这项工作,每个月对所辖乡镇的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进行检查考核评比,一月一检查,一月一考核,年终总考核。为此,县里特地从相关单位抽调了若干名干部,专门负责每月的检查考核评比工作。
老胡退休前的三年,局领导为照顾老同志,又考虑到此项工作比较轻松,特意将本局被抽调的一个名额给了老胡。
每个月与老胡一同参加检查考核的干部共有五个人,都是抽调自县直单位的干部,其中一人担任组长,负责检查评比工作的总协调、总安排。老胡所在的县共有16个乡镇,根据安排,这个五人检查小组每个月底前要对所有乡镇实地检查一遍,对照县里制定的考核细则,将检查结果量化为具体的分值,作为县里对此项工作考核评比的直接依据。这看似很正常的一项工作,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按照县里相关工作方案的严格要求,每个月,检查组必须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对各乡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现场检查打分。所谓“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乍一听,这样的检查方式很科学、很公平,应该是个好方法。
老胡说,要求归要求,具体的操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检查组五个人,他们内部私下里口头进行了分工,每个人固定“联系”3个乡镇,其中组长“联系”了4个。所谓“联系”,就是每次检查前,“联系”人会秘密通知所“联系”乡镇的相关负责人,告知他们检查的具体时间、详细路线、具体地点。该乡镇会提前准备,检查前将被检查区域收拾得干干净净,确保打出高分。当然,被“联系”的乡镇都会知恩图报,会不定期的以各种方式“回馈”联系人的。
另外,检查组每到一个乡镇检查时,乡镇的相关负责人会提前蹲守在一个相对僻静的路段,当检查组车辆路过时,他们会截停检查组,双方的车辆司机立即心领神会,同时打开后备箱,乡镇车辆的司机会立即将一堆“土特产”从自己车的后备箱塞进检查组车辆的后备箱。这一切都做得如行云流水,神不知鬼不觉,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随后,双方的人员挥手致意,各自驾车扬长而去。这样,每个月的检查成了摆设,纯粹走过场,乡镇得分的高低,可能就取决于那些放在后备箱里东西的分量了。

据老胡介绍,这些“土特产”五花八门,有烟酒、茶叶、包装精美的大米、面条、食用油、鸡蛋、咸鸭蛋、火腿、各种时令水果、节日食品粽子、月饼等等。老胡说,几个月下来,家里的储藏室就堆满了各种东西,根本吃不完,多余的只能送一些给关系较好的亲朋好友。当然,他们来自于被检查对象的“福利”远不止这些,隔三差五的会有乡镇约饭、逢年过节会有烟酒送上门,甚至会有购物卡伺候。
老胡最后补充说,其实,我们这不算什么,相比其他部门,其他领导干部,我们这些只是鸡毛蒜皮的事罢了。
老胡曾经是基层的亲历者,听了他讲述的这些往事,我沉默了,因为我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去形容形式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