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抓党风,华国锋访日归来,黄:把他的三大“劣迹”登报示众

彩樱飞舞梦 2024-12-27 10:20:35

1978年12月中纪委成立,当时陈云为第一书记,黄克诚为常务书记。其实当时在中纪委刚开始成立的时候,黄克诚请示了陈云:纪律检查委员会主要抓什么?陈云明确回答:“抓党风......”

黄克诚对此非常赞同,认为“党风搞好了,党就有希望”。同时他还强调工作人员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还强调工作人员。“纪检干部要像保健护士,自己要身体健康,不能自己带着病、带着很多细菌来做保健工作!”

一、

1980年的某一天,有群众来信向中纪委反映时任党中央主席华国锋的三件事:一是华国锋去江苏视察,外出沿途搞戒严,影响交通,造成上班族迟到,引起了群众不满;二是中央党校的教授写信告发,有人把华国锋在中央党校作报告坐的椅子送到博物馆展览;三是山西群众写信反映,山西地方政府给华国锋交城的老家修故居,建造纪念馆。

当时这三件事被反映到黄克诚那里,黄克诚看完心里很复杂,这三封信都共同指出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搞上了新的个人崇拜,上一次还是毛泽东主席。他想查一查,虽然是“以下犯上”,但这事情关乎到党的最高领导人,更何况,当时的华国锋可是国家的“一把手”,而且在人民群众的心中都将他作为下一个权威而崇拜,对国家的贡献特别大,所以这也让黄克诚感到头疼,毕竟分寸实在是太难拿捏了。

但是他所在的中纪委本来就是一个“监察百官”的作用,不查对得起他所在的职位吗?所以黄克诚在坚持党性原则,又注意维护党的团结性的前提下想出了一个法子,黄克诚指示工作人员,先给华国锋写一封信,说明群众反映的这三件事,同时准备派人分赴三地调查。

调查出发之前黄克诚还对调查人员强调:你们要大胆调查,一切后果由我黄克诚负责。黄克诚之所以要对调查组人员这样讲,是基于两点考虑的:一是此事涉及党中央主席,为要消除工作人员的顾虑,这件事必须得“查”;二是黄克诚对华国锋也是有一定的了解,华国锋为人忠厚,谦逊平和,作风务实,从不张扬,是一位可以沟通、听得进不同意见的领导人。

再说,在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候,在会上也已经做出了“少宣传个人”的决定。所以黄克诚也相信华国锋不会不明白这一点的。调查这三件事,黄克诚相信华国锋是会理解他的。

很快,黄克诚的想法得到了印证。在调查组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华国锋就已经写好信寄到了中央纪委,他在心里面提到这三件事确实存在,但是他已经做好相应的处理。第一件事,他给江苏省委打电话,批评他们这样做不对,今后不准这么做;第二件事,他给中央党校打招呼,让他们立即把椅子撤掉;第三件事,他给山西省委书记王谦说了,虽然交城现在没有他的房子了,修的是他哥哥的房子,但是也请马上停工。华国锋同志态度明确,处理得当的方法让黄克诚瞬间松了一口气。

二、

松口气的同时黄克诚又非常赞赏和欣慰华国锋的回信,同时又向下面指示说调查组不用去了,但是我们要在这件事上做一下文章。第一,要把华国锋的回信登在《党风党纪》刊物上;第二,建议中央发一封信,告诫全党要防止新的个人崇拜。这两条意见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随后中共中央在1980年7月30日发出了《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提示》,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第一禁止新建个人纪念设施,除非中央有专门的决定,否则一律不得新建关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纪念堂、纪念馆、纪念亭、纪念碑等建筑。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设施应尽可能改建为其他社会经济文化福利设施。

第二严格控制出版个人传记和文集,并且规定了有全国影响的要经过中央宣传部核准,而地方的要经过省一级宣传部核准。第三减少公共场所的个人形象宣传,要避免政治上不庄重的表现。第四简化高级干部丧事办理。

第五减少对领导人个人活动的和讲话的宣传,报纸上也要减少领导个人哪些没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讲话,多宣传工农兵群众、党和老一辈革命家。

10月20日,中央书记会议又决定,从今后的二三十年,一律不准出现挂领导人的画像,以利于肃清个人崇拜的影响。然后中共中央又在23日下发了?《转发华国锋同志的信的通知》,指出,今后在公共场所不得再悬挂华国锋同志的像和题词。

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减少个人崇拜,强调了集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也防止铺张浪费和脱离群众的现象。

而黄克诚这一做法黄克诚也在某些方面践行了这些政策。在中央军委工作的这七年当中,黄克诚以虚弱的身体,在迟暮之年,扛起来了一面抓党风肃纪律的大旗,将已近黄昏的生命,燃烧成了灿烂辉煌的晚霞。

三、

黄克诚1902年10月1日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的一个农民贫苦家庭。可能是家庭的原因,黄克诚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标准向来就很低。当读《黄克诚传》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在战争年代,他身上穿的是统一发的军装,就算洗的发白也依旧不舍得扔掉,他的节俭可是在高级干部中少有的。1945年从苏北向东北进军时,当地的士绅还给他做了意见蓝呢子大衣,但是他却从来没有穿过,而且就算新中国成立之后,条件变好了,他也从未给自己置办过一身高档的服装。

在他下部队视察时,从来都是轻车简从,而且不住当地的宾馆也不允许下面的人高标准来接待他,而且也只带一两名工作人员。当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而那个时候的黄克诚蒙冤18年,解除冤情后他重新担任了党的重要领导职务。而且按职务标准他可以从他那个经常漏水的家搬入新房,但他不同意。那既然不搬的话就修一下吧,他的房子靠近大街,噪声大,休息不好,营房部门想要给他安排加高一下围墙和修一下大门。但是他又诚恳地说:“我们国家现在还穷,群众住房更困难,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起他们来,不知要好多少倍。还是把搬迁、翻修的钱省下来,用在当用之处吧!”

后来才答应修房是因为有一次从屋内房顶掉下一块朽木板,正好砸在了他的床边。当听说维修费要花几万元时,他又不同意了:“花这么多钱去维修没有必要。简单地修一修,不漏水就可以了。”结果一个修理工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把屋顶上漏水的地方给修了修。

黄克诚一生不仅廉洁节俭,还爱人民,为人民。在《黄克诚传》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和诸多事实,记述他为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其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在1940年,当时的黄克诚时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而他接到命令要率领部队开进华中,与陈毅率领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会合,共同开辟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当时,苏北人民在敌、伪、顽的掠夺和压榨下,生活十分困难,特别是地处沿海的阜宁一带,大海潮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黄克诚到达后,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背井离乡,灾民遍地的情景,看不了这些的他决定帮助人民解决水患。而为了解决这次的水患,他亲自征询各方面意见,动员了3万多民工和部队挖土筑堤。

军队和人民共同携手奋战了3个多月,终于在1941年7月,筑起一道45公里的拦海大堤。就在新海堤筑起的次日,巨大的海潮翻腾而至,水位高出以往大潮。但新海堤屹然未动,保住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时至今日,苏北人民一说起当年修海堤的事,无不对黄克诚,对新四军三师充满敬意和怀念之情。

四、

黄克诚虽然爱人民,但是他对自己的子女们要求却是非常严格,他给子女们定制了一套家规。其中的内容主要有:一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办私事;二不准向公家伸手要照顾;三是公司要分明。1980年春,黄克诚的小儿子结婚时,工作人员想要用小车去接新娘。但是黄克诚却说:“摆这个谱干嘛?年纪轻轻的就不宜愿意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都可以来嘛!”小儿子也懂父亲黄克诚的意思,随就没再用小车去接新娘,骑自行车把新娘接回了家。

这家规既是对家人的约束,也是对自己的警醒,同时也彰显了他对权力滋生腐败的深刻认识及克己自律的决心。而且黄克诚的家规也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清廉品质和高尚情操,他的严格自律和对家人的严格要求,不仅教育了家人,也让周围的人深感敬佩。他的家风不仅映射出个人的高尚情操,更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清廉品质,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黄克诚不徇私情抓党风

黄克诚抓党风:正人先正己

初心故事: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

理论网:中纪委成立之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