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出轨考验的是亲密关系里的成年人,实际上,受到更大考验的是子女。
家庭一旦破裂,孩子被迫在单亲家庭中成长,他们会感到被背叛、被抛弃,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这种经历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长大后,也会对婚姻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恋爱观和婚姻观。
正如人们常说的: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却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所以,今天想来聊一聊:作为儿女,要如何面对父母的“外遇”?
01
客体分离
读者晓晓(昵称)从小就很讨厌自己的母亲,甚至可以说是恨。这一切源于她小时候,母亲总把 “要不是因为生了你,早就和你父亲离婚了” 这句话挂在嘴边。
她的父亲是个好父亲,只是性格比较懦弱。每次父母吵架后,都是父亲主动去找母亲求和。
高中的一次放假,晓晓回家时,听到母亲在打电话。敏锐的她察觉到异样,一番倾听后,发现母亲竟然出轨了。愤怒瞬间涌上心头,她直接冲过去抢过电话,对着电话那头的男人破口大骂。
然而,这件事如同阴影一般,长久地笼罩着晓晓。即便过去了很久,她依然被困在父母的感情困局之中,始终无法释怀。
心理学有个词,叫做“客体分离”。也就是区分什么事情是自己的,什么事情是他人的。
对于晓晓来讲,首先可以明确哪些是自己的情感和反应,哪些是母亲的行为和决定。
母亲的行为,这是晓晓无法控制的事情。而如何处理这些情感和记忆,是她能控制的事情。
接受自己无法改变母亲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步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原谅母亲的行为,而是接受这是母亲的人生选择,自己无法控制。
可以在心里对母亲说:“母亲,你就是这样的。这是你的人生,我无法控制。我会有我自己的人生,我会让自己幸福、安康。”
我能理解晓晓的愤怒、羞耻,但出轨是夫妻关系的事情。
晓晓要做的是回归到女儿的位置上,而不是父亲的正义伸张者,或者父母婚姻的评判者。
在家庭中,存在着无形的规律和序位。母亲的出轨可能是家庭系统内部某种不平衡或未解决问题的体现。
愤怒和怨恨,其实最伤害的,是我们自己。所以,要对自己说:
“你已经走了很远的路,而且你有能力继续前进。你的生活是属于你自己的。你有能力塑造自己的生活,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02
分阶段看问题
为什么面对父母的不和睦,有些孩子会满心羡慕别人的家庭,而有些孩子却能勇敢地站出来,说:“爸妈,我支持你们分开,也同意你们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两种区别的关键在于:一个人在亲密关系的自我提升之路上,走了有多远?
读者冬冬(昵称)的父母已经分居八年,却一直没有离婚。究其原因,是她父亲控制欲过强,总是无端怀疑母亲。有一次父亲酒后甚至对母亲实施了家暴,母亲吓得当晚就逃了出去,在外居住。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冬冬意外看到了母亲的手机记录,发现母亲出轨了。她心里特别难过,却没有拆穿,也没有说出口。
冬冬问过母亲是否能原谅父亲,然后回家。母亲非常坚定地表示:不想再回到过去那种日子。
冬冬自己已经结婚了,能够理解母亲的行为,也在尝试接受和体谅,可当真正面对母亲出轨这件事时,她又不知所措了。
她十分羡慕别人家父母恩爱和睦的场景,也担心父母的关系会对两个妹妹未来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团队曾经分享过【三果论】,阐述了亲密关系的三种不同结果,以及三个不同发展的阶段。
我以写文章为例:
第一阶段,就像一个人刚刚开始写作文,写得很稚嫩。这时候,会很讲究文章的是非对错。
在亲密关系的生存期,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都是互相交换的关系,当然就有“是非对错”之分。
所以,在冬冬眼里——“父亲打母亲是错的,母亲出轨是错的,父母和睦是对的”。
这,就是她痛苦的根源:亲密关系的自我提升中,还停留在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学会了很多写作方法与技巧,把文章写得花团锦簇、繁花似锦,非常华丽。
比如,冬冬可以从365个不同的角度看待父母的婚姻。
“进化心理学”:父母之间的伴侣价值也许不匹配;
“依恋理论”:母亲可能是一个回避亲密的人,父亲可能是一个非常焦虑的人;
“社会交换理论”:伴侣双方依赖度的问题,母亲对父亲的依赖度很低,但父亲的可替代程度也很低”,等等。
在第二阶段,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再简单地用是非对错评判关系。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都会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做法、行为、现象,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当我们理解这一点,就得到了一种解脱,不再执着于所谓的“父母分开了,羡慕别人家的父母恩爱和睦”。
第三阶段,如果能够成为一个专业作家甚至大师,就会进入第三个境界「繁花似锦之后的返朴归真」。
这个“朴”,是质朴的“朴”,是在讲一个事物的本质,呈现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方式。
当我们到了第三阶段,再回头看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都呈现出一种非常简约的答案。
比如意外看到了母亲的手机记录,知道对方出轨,然后特别难过,问“能不能回家原谅父亲,母亲很坚定地说不想回家再过以前的日子”。
这时候,如果是第三个阶段领悟期的人,会非常爽快地对母亲说:“是的,我允许”。
本质上讲,走到第三个阶段领悟期的人,就不会再执着于某个具体的东西。
人也会从“是非对错”,发展成“各花入各眼,各有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走到一个更本质的层面,理解世界万物有其运转的规律。
03
调整知见
作为儿女,想要维系父母的婚姻,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正常,并不等于正确。
读者小蜜(昵称)的父亲早在10年前就有了外遇,然而这10年间,父母一直没有离婚。在发现父亲出轨后,母亲便回到了老家所在的城市。
最近,父亲一直提出想要离婚。得知此事后,小蜜开始尝试与父亲沟通交流,试图改变父亲的想法。
但在沟通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父母的婚姻是他们的事情,自己所能做的,就是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如今,小蜜凭借自身努力在一线城市买了车、房,也到了适婚年龄,想要谈恋爱、步入婚姻殿堂。
可她总觉得有一些无形的障碍,家庭的不完整在她心里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影响着她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和追求。
完整和不完整也是一个评判。试问,难道父母分开了,家就不完整了吗?现在社会的离婚率大概50%,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难道都活得很惨吗?
照小蜜现在的想法,是不可能结婚的,她始终会担心:“结婚后如果发现男生不靠谱怎么办,又不能跟他离婚,因为要保持一个完整的家”。
要放下“我觉得”,写下一句话:不要“我觉得”。小蜜现在的觉得几乎都是错的,对亲密关系充斥着一堆错误的知见。
不要想“我觉得怎么样’,这些事情都不重要,都是旧家学,应该全扔了,搞一套新家学。
一旦带着一种评判,比如执着于“一定要家庭完整”,就会产生痛苦——“我都是为了这个家,要不然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要不是为了你,我怎么会吃这么多苦?”
试问,如果公司业绩很差,老板都怪员工没好好打工,你觉得这还是个好老板吗?公司的老板,应当对公司负责任。
家庭就像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在原生家庭这堂课里,我们要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父母在做什么。
小蜜谈的关系,如果黄了也没事,大不了重新开始。她可以找一个男人组成一支队伍,也可以自己活成一支队伍。
我师父曾送过我一句话:当下即是大圆满。
当我们将目光与注意力转向过去,审视曾经的某个行为时,常常会觉得自己本应表现得更好。
然而,若是不允许自己当时就是那样的状态,那么痛苦的只有我们自己。因为一旦回顾过去,“更好” 的念头就会随之而来,会让我们陷入自责、后悔与痛苦之中。
但实际上,当下才是大圆满的状态,它包含着过去的一切沉淀,值得我们用心去珍惜。(标题出处)
别轻易被原生家庭定义自己的人生,身体的成长是时间的结果,但一个人的思想,在成长后是可以自主改变的。
人活这一生,很短也很长。只要你想,原生家庭欠你的,也可以“找回来”!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