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人主动粘着你,这是最有效的一招

冷爱 2025-01-31 13:11:19

古人云:“嫁娶无悔,唯恐两姓悔。”

意思是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而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组成一个家庭时,难免会因为差异产生摩擦。

发生冲突未必是坏事,因为冲突使人看到真相,能让双方看到彼此对待问题的方式。

但如何正确面对家庭冲突,也是一门学问。

01

不要传递问题

我们这一代父母,在自身意识发展和自我成长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子女婚姻问题上,常常会过多干涉 。有些人,一旦听到父母对自己的伴侣有意见,就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伴侣:“我父母对你有意见” 。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读者小纺(昵称),她妈妈对她老公很挑剔,且不满意她老公现在的收入。

她问我是不是应该把这种挑剔告诉自己老公,是不是应该告诉自己老公“我妈觉得你挣钱太少了”,以此来激励自己老公挣更多的钱。

在我看来,这样做大错特错,因为是在制造家庭矛盾。

小纺要做的事情,是鼓励自己老公多点干劲,但要跟妈妈讲“他现在工作很努力啊,以后会更好的”。

处理双方家庭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不是传递问题。

每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消防员,应该救火,而不是做导火索或者扩大矛盾。

我们可以多传递一些美好的事情,如欣赏和夸奖。至于矛盾方面,要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无穷无尽地传递态度。

02

不要排外

婚姻里,很忌讳将矛盾泄露给外人,但同时也很忌讳将家庭成员排除在外。

因为在争吵时,人会感到孤独,而一旦排外,就很少有人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读者小霞(昵称),她现在的婚姻矛盾主要来自她公公,她公公希望从她这儿拿到小家庭的财权,但她不愿意。

因为她公公一直在画大饼,给过她各种承诺,但从来没有实现过。

她丈夫在很多方面是迁就她的,但无奈是比较愚孝的人。

后来她和丈夫商量着出去买房,但就在马上要买房时,她公公跑去单位跟她的上级说她不孝。

她现在自己一个人出来租房住,但她丈夫一家人都不知道,以为她住在娘家。

现在两个人的情绪都上头,她能感觉到双方离婚的意愿并不大,但她也知道自己丈夫现在偏向原生家庭那边,如果继续住在一起,肯定还会因为公公而争吵。

我知道小霞是一个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有比较高的认知和能力,也正在试图把婚姻纳入自己的人生掌控范围内。

但家庭里的法则和职场里是不一样的:家族的任何成员,都不能被排除在外。

这跟公司不一样,我作为一个创始人,如果真的跟哪个员工过不去,可以把他开除、把他排除在外。

但对于家庭而言,不是这样的,尤其是亲人。

哪怕是伴侣和别人的孩子,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也是家庭的成员。

任何一个人都是通过他的父亲和母亲才能来到这个世界,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具体到一个微观事情上时,我们常常忘记。小霞现在就忘了这一点。

伯特·海灵格先生说过:任何试图把家庭成员排除在外,都不会成功的。

因为这个家庭的成员一定会让自己被看见,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被看见。

小霞公公采用的方式,就是去她的上级单位告她。当然,这是一件极其错误的事情,但他需要被看见。

所以,一定要记住一点:可以不喜欢伴侣家庭里的某一个人,但不能把对方排除在外。

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把伴侣的家人排除在外,我们要做的是建立边界感。

03

停止攻击

依恋类型,是幼儿和抚养者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大致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和矛盾型依恋。

不同的依恋类型,面对冲突时采用的解决方式是不一样的。

以读者小迪(昵称)的故事举例,她和男友在一起七年,双方一直把彼此当作结婚对象在相处。唯一出现变故,就是和父母见面后。

她男友性格比较木讷、不善言辞;而她性格偏直爽,希望出现问题能够马上得到解决。

在与男友家人发生矛盾的时候,她男友大多选择沉默,虽说会改,但也是无能为力。后来,她男友妈妈说了她一些很难听的话,男友极力地维护她。

她认为男友妈妈可以不用道歉,但她需要一个态度。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男友,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在亲密关系中,她男友的沟通模式是回避型,而她是焦虑型。

两个人的相处状态是:她男友越回避,她越焦虑;她男友越沉默不语,她越想让对方说话。

她在这段关系里,采用的是攻击模式。

可是,她男友之所以形成这种回避型的依恋风格,是因为他妈妈对他的控制,所以回避是他保护自我的方式。

由此可见,小迪现在重复了男友妈妈的模式,她男友感觉到不安全,甚至痛苦。

我能感觉到她男友其实很想改变这一切,只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所以才难以执行。

从现在起,小迪要停止攻击、控制焦虑。只有让对方处于安全的状态中,对方才不会再回避。 因为焦虑和回避,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攻击和防御这一对组合,是可以得到缓解的,前提是停止攻击。

因为只有停止追逐,对方才有可能将信将疑地停止跑,然后确认自己是否安全。

冲突,在关系中有一项很重要的环节——“揭露问题”。

哪怕它会破坏关系、给人带来伤害,但至少彼此还在密切互动、在为问题探讨。

当然,我们不提倡发生冲突。但当冲突不可抑制时,请勇敢面对它。

要切记,我们允许冲突发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伤害彼此。

如果你也想咨询或者倾诉,请私信我!

本文的插画,未经授权,不得使用。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