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展文莲成为了中国本土首例人体低温保存者。
丈夫与她约定,等她50年后醒来,二人将再续前缘。
一时间,无数网友赞叹两人感情至深。
然而,如今只过去了7年,这个故事却迎来了出乎意料的转折,许多人都开始质疑丈夫的承诺。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展文莲的丈夫如今怎么样了?
癌魔袭来,冰冻求生
2015年,展文莲被查出患有肺癌晚期。
面对这个噩耗,展文莲感到天旋地转,内心满是恐惧和绝望。
桂军民紧紧拥抱着瑟瑟发抖的妻子,强忍泪水,轻声安慰道:“别怕,有我在,我们一定会战胜病魔的。”
从此,夫妻二人开始了艰难的抗癌之路,他们辗转于各大医院,寻求各种可能的治疗方案。
化疗、放疗、中医、偏方……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却始终无法阻止癌细胞的蔓延。
随着病情的加重,展文莲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肌肤变得蜡黄干枯,乌黑亮丽的秀发也渐渐稀疏脱落。
看着日渐消瘦的爱妻,桂军民的心如刀绞般疼痛,他恨不得生病的人是自己,只要能替妻子承受这一切苦楚。
2016年12月,展文莲的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脑部。
2个月后,她住进了临终关怀病房,等待死亡的到来。
看着妻子的生命力一点一点枯竭,桂军民却束手无策。
“难道……难道我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吗?”
绝望中,一丝曙光乍现。
桂军民得知,有一种名为“人体冷冻”的尖端技术,可以将人体冷冻保存,等待未来医学攻克绝症的那一天。
他赶紧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展文莲,可是,此时的展文莲,已经不能正常和人交流了。
于是,桂军民向她伸出了手,说:“如果你同意,你就捏捏我的手。”
事后,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桂军民坚定地表示,妻子一定是同意的,不然她也不会抓住他的手了。
在获得了妻子的“同意”之后,桂军民与专家们做了深入的沟通,他下定决心,让妻子接受人体冷冻。
2017年5月8日,当展文莲的心跳和呼吸停止的那一刻,冷冻程序立即启动。
医护人员迅速将抗凝血、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注入她的体内,然后将遗体转移到特制的冷冻舱内。
接下来的55个小时,是漫长的等待。
冷冻舱内的温度逐渐下降,从常温到零下50度、零下100度……直至最后稳定在零下196摄氏度。
在这个近乎绝对零度的环境中,展文莲的身体被完全冻结,所有的新陈代谢都被暂停,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透过舱门的玻璃窗,桂军民凝视着妻子安详的面容。
她静静地躺在液氮罐中,仿佛一位沉睡的睡美人,等待着未来的“王子”将她唤醒。
泪水模糊了桂军民的双眼,他轻轻地将手贴在玻璃上,在心中默默祈祷着:
“无论多久,我都会等你回来。”
生死离别,寂寞人生
送别妻子的那一刻,桂军民的心仿佛也被冰冻了。
最初的日子,他整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他茶不思饭不想,一个人躲在家里以泪洗面,酒成了他麻醉自己的工具,他试图用酒精淹没内心的苦楚。
每天,他都在无尽的悔恨与思念中煎熬。
曾经温馨的家,如今只剩下了冷清与孤寂。
然而,时间终究是最好的良药。
几年过去,在亲朋好友的开导下,桂军民渐渐走出了悲伤。
而命运似乎也在暗中安排,桂军民的学生不忍心见他一个人孤单,为他介绍了一名女子。
起初,桂军民还有些犹豫,在他的心目中,妻子早晚有一天会回到他的身边。
等她回来的时候,自己身边又有了其他人,那可太不像话了。
不过,在学生的坚持之下,桂军民还是去见了那名女子。
在对方真诚的关怀和感情的触动下,他渐渐敞开了心扉,决定接受这段新的姻缘。
这段新感情,让桂军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他的嘴角,再次浮现出久违的笑容,两人互诉衷肠,彼此理解,共同面对生活的种种不易。
然而,桂军民的这段新恋情,也引发了外界的种种议论。
有人质疑他是否已经忘记了冷冻的妻子,是否背叛了当初的承诺。
面对流言蜚语,桂军民坦然应对。
他表示,自己对亡妻的感情丝毫未减,新的恋情并不影响他对妻子的怀念。
他相信,如果立场调换,妻子也会理解并支持自己的选择。
桂军民坦言,人不能独活。
他需要有人陪伴,分享生命中的喜怒哀乐。
这既是生理需求,更是情感寄托。
他盼望新的伴侣,能与他携手走过人生的下半场。
2018年5月,展文莲已经被低温保存一周年了,山东省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与专家们,就人体冷冻的伦理问题,展了一场讨论。
作为展文莲的家属,桂军民也出席了这场讨论。
那么,人体冷冻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人体冷冻技术的现状与争议
人体冷冻,一项充满想象力的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悄然发展。
在超低温环境下,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会几乎完全停止,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将被“暂停”。
理论上,如果温度足够低,这种“暂停”状态可以无限延续下去。
当未来医疗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就能将冷冻的生命体“解冻”并治疗其生前的疾病,让他们重获新生。
这个大胆的设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当时,一位名叫詹姆斯·海勒姆·贝德福德的美国心理学教授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接受人体冷冻的人。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死亡来临之际将自己的身体冷冻保存,期待有朝一日能够“死而复生”。
然而,尽管人体冷冻的历史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但直到今天,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成功“复活”的案例。
事实上,目前的冷冻技术还远未成熟到能够实现“起死回生”的地步。
首先,超低温虽然能够抑制细胞的代谢活动,但在冷冻过程中,体内的水分会形成冰晶。
这些尖锐的冰晶可能会刺破细胞膜,对细胞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其次,即便冷冻过程能够尽可能减少对身体的伤害,但如何在解冻后修复已经衰竭的器官,却依然是一大难题。
除了技术层面的障碍,人体冷冻在伦理和法律方面也备受争议。
支持者认为,人体冷冻为那些身患绝症的患者提供了一个“第二次机会”,让他们有可能在未来重获健康的人生。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福音。
但反对者却认为,死亡是每个生命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试图用技术手段来对抗死亡,有悖于自然规律和伦理道德。
同时,由于人体冷冻涉及到生命的界定、财产的继承、婚姻关系的认定等复杂的法律问题,目前在法律层面也存在诸多模糊地带。
比如,一个进行了人体冷冻的人,是应该被视为“死亡”还是“存活”?
如果他在未来被成功复苏,那么他的婚姻关系、财产权益又该如何处理?
总的来说,人体冷冻技术在为人类提供“长生不老”的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伦理争议。
这项技术究竟能走多远,还有待时间来检验。
结语
但无论结果如何,人体冷冻都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执着追求和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这种打破常规、挑战极限的精神,正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我们或许还无法预见人体冷冻技术的未来,但可以相信,只要人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灭,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就永远不会停止。
【参考文献】
济南时报-新黄河-2021-01-18——《把妻子冷冻在-196℃里1300多天,中国第一例人体低温冷冻志愿者丈夫仍盼重聚》
爱济南新闻客户端-2021-12-08——《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志愿者丈夫回应新感情:我依然爱妻子,但条件不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