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事件上,怎么看待理解"慈不掌兵"?

远易爱提问 2024-10-29 14:47:01



先把“慈”做好了,然后再掌兵也是可以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么一段: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经过一番筛选之后,10万兵还剩下8万人,之后信陵君带领魏军大破秦军,解了赵国邯郸之围。

当然,真打起仗来,令行禁止也是必须的,对面可是秦军的虎狼之师。光靠“慈”是打不赢的。

《勾践灭吴》有这么一段: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看似法不容情,但是之前勾践卧薪尝胆,用了将近二十年时间积蓄力量,这里也是有“慈”的,不然凭什么让士兵为他卖命?

同样的例子,还能举出电影《拯救大兵瑞恩》里,将近10人的小队就为了救一个瑞恩,真实的历史上,也是因为五兄弟同时殉国太残酷,让美军有了这项规定。

至于101只要塔山的例子和孙武练兵的例子,那也是平常给了士兵足够的“慈”(吴王的妃子也是享受足够了),才可以令行禁止。只靠雷霆手段,不给下属足够的关心,胆小一点的一哄而散,胆大点的下属直接把长官捆了领赏也是有的。这里面二战时期的日本就有一正一反两个例子:牟田口廉也和今村均。不会有人觉得让士兵吃好喝好的今村均没有威望,反而牟田口廉也手下的士兵只会把他的命令当放屁。

今村均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值得各种陆军军官学习他的经验,让士兵生活过好了,战斗力自然就上来了。

总结,统兵作战,令行禁止,以雷霆手段带兵是必须的,但在这之前,必须给与士兵一定的“慈”,只靠狐假虎威是带不了兵的。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