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同天地,宜配明堂”,这个只活了30多岁的皇帝做了啥大事?

书兰聊历史 2024-05-11 01:57:30

前言:据不完全统计,华夏历史上共产生过不下于400多位皇帝,不过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高低之分,能受到广泛赞誉的皇帝用两只手也数得过来。一来,家天下的传统让很多皇帝缺乏进取心;二来,古人寿命较短,很多皇帝都英年早逝,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出一番伟业,一般来说,凡大有为之君,寿命大多都不会短。

秦皇汉武平均有59岁,唐宗宋祖平均有50岁,纵使是让后世倍感遗憾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后周世宗柴荣也分别活了35岁和38岁,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比宇文邕的寿命还短,仅仅活了32岁,可他却在后世享有“功同天地,宜配明堂”之高度赞誉,可以说他的功绩影响了千年历史,他便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番他的传奇风采。

北魏孝文帝塑像

一、生于忧患

1、幼承洪绪

清朝有康熙帝8岁继位,北魏有孝文帝5岁登基。无独有偶,康熙帝的背后有其祖母孝庄太后,孝文帝后面同样有一位不让须眉的冯太后。按北魏制度,子贵母死,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和亲祖母文成皇后均早早地死于非命,故而他是在嫡祖母冯太后的养育下长大的。冯太后乃北燕皇族后裔,一身权谋之术仿如天生。

她本为北魏掖庭的奴婢,后一路逆袭成文成帝(孝文帝之祖父)的皇后、献文帝(孝文帝之父)的太后。适逢权臣乙浑把控朝局、欺压皇室,年仅24岁的她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高超手腕和太后之尊及时除掉乙浑,收回了大权,其过程之精彩程度丝毫不亚于康熙除鳌拜。像她这样既有手段又有权欲的太后,自然不会和皇帝太和睦。

被北魏吞并的北燕

正是源于冯太后的高压,年纪轻轻的献文帝才早早地禅位给了自己的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献文帝尚且招架不住,孝文帝能有什么好日子过?史载冯太后认为孝文帝十分聪慧,以后或许会对冯氏家族不利,由此对孝文帝多有不满、十分苛刻,比如动辄将年幼的孝文帝关进小黑屋,让其切身感受“饿其体肤”的磨难。

上行下效,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宫内宦官,对孝文帝也不怎么当回事,据说有宦官偶尔会在孝文帝的食物中加些不干净的私货,甚至有意用盛有热汤的餐具烫伤孝文帝的手。可以说当时的孝文帝危机重重,一旦有啥大点的错处,随时都有被废的可能。好在孝文帝足够聪明,他坦然面对这一切,始终坚持以诚孝待冯太后,最终得到了冯太后的认可。

冯太后雕像

2、积弊丛生

从道武帝拓跋珪趁着前秦分崩而成功复国开始,北魏一步一个脚印,仅历三世、50余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北方一统。等到孝文帝继位,北魏又过去了30余年,如此坚挺的国祚比早前的十六国可是强太多了。不过时间除了给北魏带去光荣外,还有各种疑难杂症。其一,吏治败坏,北魏的各级官员按旧制是没有俸禄的,那么他们就只能到处乱伸手了。

其二,文化落后,北魏打天下的时候可以只重武力,可统一了北方后就需要更有文明气象的文化来治世了,然而北魏的诸多鲜卑部落旧俗却一直在扯后腿,比如同姓近亲成婚、信奉原始巫术和不慕孔孟等。其三,国库空虚,北魏早期实行宗主督护制,时间一长,地方豪族便习惯性地隐匿人口,明目张胆地逃避赋税和徭役,使朝廷收入不增反减。

北魏世系

其四,土地兼并,贵族地主肆意侵夺平民百姓的田地,使得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再加上北魏从献文帝时期就开始接连不断地出现各种自然灾害,没有什么家底的自耕农纷纷弃田逃荒,而家底殷实的强宗豪族便适时夺取这些无主之地,贫富差距由此不断扩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仅在孝文帝继位的头10年之中就先后爆发了20多起地方之乱。

其五,皇权受制,北魏建立之初为了凝聚力量而往前将拓跋氏的先祖追封了近30代人,由此诞生了大批宗亲,再加上跟着拓跋氏打天下的那些部落贵族纷纷转变成了以六镇军官为代表的军功贵族,北魏上层的框架就显得更为庞大了。他们这些人的力量越强,皇帝就越难乾坤独断。这些问题无一不棘手,也没有一个不在影响着北魏的根基,如果不尽快革新,北魏随时有崩盘的可能。

集聚北魏精华的代北六镇

二、经纬天地

1、克文克武

冯太后虽说手段很辣,但大局观还是有的。纵使她心中多多少少对孝文帝还有些芥蒂,仍能十分注重对孝文帝的教育。史载她曾亲作《劝戒歌》300余章来规范孝文帝的言行。在她的影响下,孝文帝的学识日益精进,小小年纪便可做到“《五经》之义,览之便讲”。有了才识,孝文帝也就有了未来成就大业的基础。

孝文帝17岁时,他和冯太后合力推出了“太和改制”的第一弹,即明令禁止“同姓之娶”。仅过去半年时间,又开始给各级官吏制定俸禄标准,实行高薪养廉。待到孝文帝19岁时,二人的重磅戏随之而来,即影响深远的均田制和三长制,前者是为了“耕者有其田”,后者是为了削弱地方豪强。不过这个时候的孝文帝并非主角,只能算作冯太后的配角。

沿用至唐朝的均田制

等到孝文帝23岁时,操劳了大半辈子的冯太后驾鹤西去,享年48岁,偌大的天下自此得由孝文帝一人来抗了,好在久经磨练的他已经能够支撑这一切。文治方面,他在亲政的第二年便下令革新官制、厘定官品、强化考核,接着对非道武帝一脉的拓跋氏宗亲做降级处理,同时颁发新律,施刑以宽,缓和社会矛盾。

军事方面,他对内平定了因鲜卑旧贵不满朝廷改制而生出的乱子,对外曾多次亲率大军南征,期间不仅夺取了南齐的大量人口和土地,有效削弱了南齐实力,使南北军事力量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还向天下人昭示了北魏要以北统南的信心和决心,进而为后来的天下一统奠定思想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北魏这架老旧战车仿佛焕发新生,朝气再现。

北魏奠定了以北统南的基础

2、华夏同风

孝文帝一生中做了许多大事,其中最牛的当属迁都洛阳。道武帝当初为了稳中求进,选择在家门口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定都,可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平城为都的弊端也开始多了起来。其一,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寒冷,不利于北魏对整个北方大地的统治;其二,平城距魏齐界线太远,不利于北魏要南齐PK,要知道南齐的都城可是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其三,平城一带的鲜卑旧贵太多,不利于孝文帝谋求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公元494年,27岁的孝文帝使出了一招“暗度陈仓”,他打着南征的旗号将一众贵族、官兵诓至洛阳。中途虽说有些人唱反调,但是都被孝文帝给按了下去。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鲜卑人的语言、饮食和穿着等均和中原人不同,二者交融在一起的麻烦必然不会少。

孝文帝迁都

孝文帝是走一步看十步的人,迁都既然成了事实,而且还给鲜卑人带来了种种不适应,那么适时进行深化改革是不是会让鲜卑人更容易接受?他首先下令禁止官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接着给南迁士民分田地,并免除他们3年时间的赋税,再然后统一官话、明令禁绝朝廷之上的各种胡语,修建官学、强化儒学教育。

都说姓氏是家族荣耀的标志,孝文帝为了把事情做到底,带头将自己家族的姓氏改成了“元”,并要求南迁的鲜卑贵族都改成汉姓,比如贺兰氏改姓贺,步六孤氏改姓陆。同时,他还带头与汉族通婚,鼓励胡人和汉人通过婚姻和血缘关系成为一家人。“中国之道不坠,孝文之力也”,这是隋朝思想家王通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部分鲜卑姓氏对应的汉姓

结语

就在孝文帝准备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时,一场大病让他大伤元气。偏偏他的责任心又重,身体才稍微有点好转,他就带病上岗,除了处理千头万绪的政事之再,竟然还御驾亲征。如此一来,孝文帝的早逝也就成了定数。值得一提的是,孝文帝的冯皇后(冯太后的娘家侄女)在他大病期间给他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两个字,出轨。

秉着家丑不可外扬和他对冯太后的感念之情,他临终前只是“赐皇后死”,没有尽泄心中之愤。用他的话说,他要“掩冯门之大过”,由此足以看出他的心性之美。随着他的病逝,一个堪称伟大的时代也宣告结束,北魏在他死后不到半个世纪便分崩离析,但是他做的那些事却并未因北魏灭亡而失去影响,隋唐时代的光环就有他的一份耕耘在里面。

参考文献:

《魏书》

《魏孝文帝》

《资治通鉴》

0 阅读:24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