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起来很普通的风景,却是不紧不慢,浑然天成,显然是经过了一番周密的安排。电影的速度很慢,像是没有经过任何的提炼和压缩,所有的杂七杂八的事情都在电影里发生。细细观察,才会发觉分秒必争。执导捕住了很多人在电影里的细微之处,将他们的感情融入到了电影里。 这个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女生离家去了东京读了一所学校,然后我就一直盯着这部影片,等待影片的结尾。
结果才知道原来这个故事是要讲述一个女生离家去东京读大学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岩井的这部片子并不像是在说一个剧情,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第一幕,是车站,一张一家人的面孔,充满了希望,充满了骄傲,然后,画面一转,落在了火车上,那只落在车窗上的双手,带着一丝迟疑。第二幅画面,出现了一道大门。新房换新颜。主人公靠在太阳下,充满了太阳的房间与女主人公的身影,传递出她对未来的憧憬。于是,搬迁公司就来了。
沿途有樱花飞舞,有热情的领路的驾驶员,有准备结婚的新郎,有初中和高中的孩子们在后面追赶,这些看上去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都是执导的精心安排。所以,我们就像女主那样,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去看这个世界。女孩梳着麻利的马尾,挽着衣袖想要帮忙,又是上窜下跳,是手忙脚乱。打发了搬运工,女孩一个人在门外,看着漫天飞舞的樱花。远处,她默默的想着,慢慢的离开。
短短的一个搬家,却蕴含着让人深思的意思。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冲突,一个即将要独自面对人生的少女,既要自力更生又无计可施的纠结,感谢搬运工的热心,对自己产生些许的不确定,种种复杂的情感,都在那一段空白中涌现,呈现在女主沉吟时,呈现在她那带着孩子般天真的摇曳着花朵,呈现在她那悠然宁静的脚步上。
这就是一种紧张,一种放松,这就是影片的本质。樱花树的娇艳、搬运工的殷勤、街坊们的细心守候,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都是编导试图表现出这个都市的特质。然后是新人到校,自我介绍,紧张、激动和期待。所有人的个性都暴露了出来。电影中的人物很多,有些连龙套都不是,只有寥寥数幕的龙套,但每个人的性格都很明显。大一的学生,影院的里的变态,书店的收银员,每个人都给电影增添了几分戏剧色彩。不然的话,这场含糊不清的大戏,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但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的姿态,原本她认为自己会表现得很好,但当电影看了四分之三的时候,她突然说出了一句独白,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影片所有的情节都是跟着这个秘密展开的。看来前边那些的零碎的剧情,都是被一条无形的线索给串联起来的。所以,这一切都是一场秘密的爱情。从电影一开头,我们就经历了女生的期盼,羞涩,孤独,快乐地看着live在太阳下骑自行车,读着书籍,这位看上去情感生命一片空白的女生,没有料到我们最终会经历她的爱情。那个女生进了学校,有了一段感情。
记得她为什么不能说出为什么要去武藏野的理由,吞吞吐吐地找不到理由;他记得她为了不被邀请,一个人跑到了这家书店,记得她曾经向店员请教过一些问题,她在一部很久以前的电影里看到过。她之所以会来,是为了她喜欢的那个高中生。师兄考上了武藏野,现在就在这个书屋里工作,名字叫做武藏堂。于是,她来到了这里。为了进这个学校,她可是努力了。她来到这里,并称这是爱情的神迹。让我们在惊讶中顿觉豁然开朗,对主人公的心怀无限同情,彻底被剧情所感动。一个性格内敛的女生,用自己的爱情经历,将剧情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她和她的师兄之间的邂逅,更是成为了电影中最具有戏剧色彩的一幕。
但我觉得要不然,就在我们即将见面的时候,不经意的说一句,那该多好?更加隐晦,惊心动魄,激动人心。但是,或许是因为他认为,在一个枯燥无味的剧情中,他应该更加的强调一下,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平静和持久。影片结尾处,那个手持红色雨伞的少女,站在大雨中,默默地看着远方的场景,被制作成了电影的招贴画。在爱情的红光里,注视着恋人等候的少女。少女俏皮地转动着手中的雨伞,迎上了从屋顶上落下的大雨。一个喜闻乐见的结尾。《四月物语》,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喜欢那份细腻,那份对生命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