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上有一种温暖的黄褐色色调,有一种女性的声音。一面是平安夜的星空,她站在那里,就像站在镜子前一样。她手里拿着一片树叶,能看见树叶光洁的一面,上面有明显的纹路和毛发,那么,树叶的另一面,黑暗的一面,就是她了吗?随着背景音乐的播放,电影的正式开始。 波兰女歌手维罗妮卡正在歌唱,她的声音清晰而响彻云霄。忽然下起了倾盆暴雨,所有人都四下散开,只有维罗妮卡依然在高声吟唱,她抬起了脑袋,一副很开心的样子,任凭雨滴落在她的脸颊上,如同流下的眼泪。
表演一完,她就在门厅里和自己的爱人热烈地接吻,然后他们就上床了。她好像在做梦,好像梦到自己(或者说,是不是另外一个自己)?他在狂奔,在踉跄。等她醒来的时候,手指还在隐隐作痛。 巴黎的维罗妮卡正在床上翻来覆去,气喘吁嘘,坐立不安。她并不清楚,就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候,波兰的维在台上突然去世了。在那之后,男朋友就会询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
不知为何,她忽然有些难过,莫名其妙的难过。维罗妮卡曾经去过一次布偶剧,她觉得此时的感觉很熟悉,就好像发生过一样,布偶剧让一个少女在台上死去,然后变成一只小蝴蝶,这到底是命运的巧合,还是天意的安排? 这部片之所以吸引我,不仅仅是因为本身的题材,还有电影本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所营造出来的氛围。镜头就像一片片剪开的暖黄的菊叶,带着一股暖意,迎面扑来。
不时还会出现一副碧绿色的眼镜,呈现出一种奇异而又神秘的色彩。 从1991开始,本片导就显示了他在色彩上的独到见解,而且他的色彩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1993-1994的《蓝色-白色-红色》三部曲中,他对色彩的敏锐和自然又一次得到了证实。这样的单色眼镜,让人不禁的想到了王家卫的那一款,带着一丝神秘的色彩。因此,如果没有这种透明的、唯美的、栩栩如生的图像,这部电影的诗歌主题就会被彻底摧毁。 影片的音效也很感人。一开始,女子的零星独白,就创造了一个平静温馨的环境。这个背景被很好地维持在电影的整个播放过程中。他的语气很轻,但却很准确,就像是夏天断电的夜晚,一个孩子在睡觉,听到了成年人的谈话。
极度生动的音域与极度的艺术精确的完美融合,产生了一种虚幻与真实的声音效果。 然后是一首带着歌词的女声大作,音调高昂,带着淡淡的哀伤,与剧情的时间和空间完美地连接在了一起。后来,那首歌(即使在他去世以后)一直在电影中播放),那首来自波兰的维。看起来,无论是戏剧作家或影片作家,都试图为这两个维度的共存提供理由。似乎是在用时间和空间的错位,来说明这个世界和这个故事是不真实的。 音效方面的三大看点,则是电影中与剧情有直接联系的音质音效。
皮诺奇将录音带送给了维,维则带着耳麦聆听。没有任何的话语,只有一些沙沙的脚步声,还有列车的声音,还有工作人员的说话声。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这样的安排有意识地突出了他对真正的嗓音的信赖与偏好。
同时,又将故事情节完美地连接起来,将故事的情节隐晦地保持起来。 言归正传。在一朵花在她人生中最激动的时候,她并不明白自己的人生已到达顶点,行将结束;然而,在之后,另外一个“维”却会莫名其妙地伤心,并且她也明白,另外一个维,还没有和自己重逢的,已从她的生活中离去。这句话把两个维罗妮卡连在一起,但也暗含了一种因果关系与循环的含义。
“我若真有这么一个人,我是不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他,而不是跟着他走,最终却会错过他。”若是遇到了,是该好好欣赏,还是该狠狠地打击。所以,这个电影很完美,也很残忍,我们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恐惧,因为很难让人相信。换句话说,这种题材并不实用。因此,他的本意,并非是对人生的一种探索,而是一种对他人生的可能的一种夸大,一种诗歌的表现。以上所述的诗歌化的镜头和写意的声音,所构建的幻觉外表,正好填补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冲突,使其在内涵的基础上,显得轻松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