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社会中,这种“男孩文化”随处可见。它的核心理念是:赚很多钱,买很多玩具,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这也是一种不重视友谊的文化,甚至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定义为“女性化的”。
在一种崇尚“男性气质”的文化下,男孩从小就被灌输“需要友谊是软弱和幼稚的”。为了展现“成熟”,他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情感,不敢表达对友情的渴望。女孩则面对着一种不同的压力。为了成为“受欢迎的女孩”,她们不再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选择在关系中牺牲自己。
我们的社会中,这种“男孩文化”随处可见。它的核心理念是:赚很多钱,买很多玩具,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考虑对他人的影响。这也是一种不重视友谊的文化,甚至将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定义为“女性化的”。
当下的社交媒体强化了这种文化:它们不断强调“自我”,而非建立深层的联结。
我们重新审视友谊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价值。因为只要学会如何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就拥有了通往其他一切的钥匙,包括学业上的成功。以下是本刊对尼奥比·韦的专访。
“男孩文化”下,女孩牺牲自己,男孩放弃朋友
面对“关系危机”时,为什么男孩和女孩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女孩之所以会选择从关系中抽离,是因为“女性气质”在社会层级中处于底端,被贴上软弱、可悲的标签。为了避免被视为弱者,她们会主动远离那些被认为“太女性化”的特质。
而男孩则不同。他们不会牺牲自己的男性身份,因为“男性气质”被置于社会的顶端,理性思维也被认为更高级。但为了维持这种优势,他们往往会牺牲他人,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象,本质上反映了崇尚“男性气质”的社会文化。
我经常被问到,“我怎么才能让孩子愿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想法?”但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其实早已经表达了他们的需求。而且,我们应该明白,所有人类最根本的需求,归根结底都是想与他人建立深厚、有意义的关系。
我们应该在他们开口之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不要只问“你有没有朋友”,而是直接假设他们可能正在为友谊问题而烦恼。家长可以主动创造机会,帮助他们结交新朋友,或者加强现有的友谊。比如,如果孩子在学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家长可以安排聚会,邀请朋友来家里玩,或者支持他们一起参加有趣的活动——总之,鼓励孩子和朋友共度高质量的时光,让他们在社交中找到归属感和支持。
我们发现,年轻人自己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男孩和年轻男性,都指向一个方向:建立一种亲社会文化(Pro-social Culture)。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真正重视友谊的文化,一个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环境。我们需要不断鼓励年轻人带着好奇心倾听他人,通过了解他人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而不是只关注如何向别人展示自己。
“倾听项目”(Listening Project)采用了一种“变革性访谈”(Transformative Interviewing)方法。它的核心目标是打破刻板印象,培养好奇心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变革性访谈中,倾听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回应过程。访谈者需要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受访者自由表达,而不仅仅是验证自己的假设。
我们真的该停止把社交媒体当作一切问题的替罪羊。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我们是如何设计和使用这项技术的。比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功能,其实破坏了真正的人际关系,因为它让人们关注的重点从“我是否是一个值得喜欢的人”变成了“我能获得多少个赞”;从“我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变成了“我的关注者数量”;从“友谊的质量”变成了“我在网上的受欢迎程度”。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在中国,在南京,而不是在纽约,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一定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中,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经历开始变得惊人地相似。弗吉尼亚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任务难度的感知会受到亲密朋友在身边的影响。在他们的实验设计中,研究人员要求大学生站在一座山坡的底部,背着一个加重的背包,并估算山坡的陡峭程度。一部分参与者站在自己认识已久的亲密朋友旁边,一部分站在刚认识的朋友旁边,还有一些站在陌生人旁边,而剩下的人则独自站着。结果发现,站在亲密朋友旁边的学生对山坡陡峭程度的估算明显低于那些独自站立、站在陌生人旁边或站在新朋友旁边的学生。而且,亲密朋友之间认识的时间越长,山坡在他们眼中就越不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