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提倡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这是工业化社会小布尔乔亚们的矫情,在农业社会越是家大业大的人家越对子嗣问题上心。因为在很多时候,儿子少、儿子生的晚,能够翻云覆雨、谋朝篡位的权臣也很无奈,只能搁置计划或者大开杀戒。
在中国古代大佬们的下半身可不属于自己和自家老婆,正德皇帝的老爹弘治皇帝只宠爱张皇后一个人,放在现在是爱妻模范,但在明朝大臣眼中就是严重不复杂,明朝臣子们天天上书大骂弘治皇帝不失败责、张皇后是母老虎,要求弘治皇帝当渣男,多收妃子多生儿子(历史证明这还真不是明朝大臣多管闲事)。历史上有心篡位的大佬也很看重儿子们的数量和质量,司马家能够取代曹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曹丕一脉人丁不旺。
曹丕只活了39岁,临死前只有五个儿子在世,他死后的第三年又有两个儿子去世,到曹睿接班掌权的第五年,曹丕的儿子曹蕤也在30不到的年纪去世,曹丕留下的子嗣中只有两个活到了30岁,只有曹霖一人活到了四十岁左右(曹霖生年不详),曹丕和他的儿子们基本上都没挺过40岁(曹睿32岁就去世了)。
司马懿的战斗力就彪悍多了,司马仲达的儿子比起张大导演富余两个,他一共生了九个儿子。这也是司马家的遗传,仲达老兄的老爹司马防也生了八个儿子,,司马昭自己的儿子数量也是九个,司马炎一向擅于搞妇女工作,他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司马家的孩子还都很硬朗,司马炎活到成年的儿子就有十八个,司马懿活了72岁,司马孚一口气活到司马炎登基还没死,撑到了九十二岁;司马懿的三子司马干撑到了洛阳城沦陷的前夜,终年八十岁。司马家子嗣众多犹如佛雷家族,还盛产老佛雷那种老不死,篡位时人力资源那是绰绰有余。
和司马家族比起来,桓温晚年就只能用一声叹息来形容。桓温是司马家的女婿,桓温对司马家也没啥忠心,他也确实一度要篡位。虽然史书上说是王谢等家族给了桓温压力,重点表扬了谢安,但桓温家族本身的因素更重要。桓温临死前有六个儿子,老大桓熙被桓温当做熊孩子,连爵位都没传给他,兵权更是直接给了弟弟桓冲。桓温也不喜欢自家的老二桓济,对于三儿子桓歆也没感觉,桓歆也没啥本事,史书上记载就是他被封了临贺县公,继承了哥哥桓济的爵位。桓温的四儿子桓祎更是一个“不辨菽麦”的弱智。桓温最喜欢的是六儿子桓玄,认为这个孩子以后会有出息,问题是桓温临死时,桓玄才四岁。桓温还有一个生年不详的五子桓伟,桓伟也很厉害,但当时也是小学生年纪。
因此桓温明知弟弟桓冲是司马家的忠臣,不会进一步“光宗耀祖”谋朝篡位,也只能把五万人的西府军留给桓冲(西府就是荆州一带,是桓温家族掌控的武装,和北府军相对)。桓温临死前既然已经做了上述安排,他就不可能更进一步了。他死后,熊孩子桓熙和桓济就要夺回西府军家产,要做了叔叔桓冲,结果惨遭失败。桓冲看在哥哥的面子上,把两个熊侄子流放到长沙。等到恒玄长大后,桓温留下的子嗣中也只有五哥桓伟能帮他谋朝篡位,偏偏在刘裕起兵前,桓伟还病死了,桓玄自己也是生育困难户,让刘裕完成了惊天豪赌。
刘裕赌赢了桓家,他自己也没解决好后嗣问题。老刘44岁才有了长子刘义符,那是在他搞定桓家之后。老刘封为国公后,一兴奋就和妻妾合作生了两个儿子。老刘进入东晋中央、击败刘牢之、司马休之后,都开启了事业成功生儿子的模式,又有了四个儿子。
老刘临终前已经是59岁的老人,但他最大的儿子也不过是16岁,老刘没把自己的兵法传给儿子们,却给了儿子们割据一方的大权。这些手握重兵的刘家中学生们自然不是徐羡之等人的对手,老刘的后代被杀了三分之一。剩余的刘家后人联手干掉了徐羡之,本着有错杀没错放的原则,他们又杀了檀道济。
老刘的后人早熟又残忍,因为过早开启了疯狂内卷模式,刘氏宗族的成年男子死于非命的比例高达94%,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刘裕生儿子太晚。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君王的下半身可真不是个人问题,儿子少、儿子小都是关系到整个统治集团稳定的大问题,弄不好真要杀的血流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