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战争史的人都知道,所谓战斗民族的继承是个扯淡玩意儿,不要说在历史上没有几千年风评都没有变过,甚至连一个民族内部都没有过所谓继承,不信您看看明朝时蒙古内部。蒙古人内战的胜利者通常并不是蒙古大军当年的后代,而是参加蒙古族群作战的外族人的后代。
13世纪蒙古人与15世纪和16世纪草原蒙古并不相同,即使是留在明朝混明军的蒙古人,也比草原蒙古人更具成吉思汗当年的传统。16世纪初期蒙古内战最终分庭抗礼,蒙古部落成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永谢布,鄂尔多斯和土默特等6万户。而在这6个万户之中,察哈尔,兀良哈,永谢布和土默特4个万户并不是13世纪蒙古人后裔占统治地位的民族,但是在蒙古内战中却取得胜利。
自14世纪末以来,永谢布一直是蒙古内战的主要砝码。它拥有十个营的部队,而这十个营实际上是十个部落,其中绝大部分并非蒙古军队当年的后裔。永谢布十部之一阿速部来源高加索奥塞梯人在蒙古降服之后成为大汗直属属下。与阿速部类同的还有哈喇嗔部、当剌儿罕部等,其中哈喇嗔部出自钦察人之手,与元朝名权燕帖木儿为远亲;当剌儿罕部出自唐古特卫之手,唐古特人为西夏人后裔,元朝皇帝常以唐古特卫为侍卫亲军监视汉人。三部落均为元朝皇帝直属于侍卫亲军,拥有祖传宫斗技艺,其三部落还常常参加蒙古大汗与权臣们赤裸裸在草原上进行宫斗。
蒙古人远亲布里亚特等亦投靠草原,编为孛来(布里亚特)、叭儿廒(巴尔虎)和荒花旦(晃豁坛)3个部族。永谢布部之源在云需总管府内,战败归咎于元朝皇帝生活所需,云需总管府内既有擅长酿制马奶酒、阿树人、钦察人等,当然还有擅长驯鹰、奴才、制作弓箭等工匠,明军北伐之后,这些人还拼凑成部落,组成侍保嗔(驯鹰人)与奴母嗔(弓箭匠人)。在永谢布十营全境蒙古血统最为纯正的一个部落便是塔不乃麻部,该部落为五军当年投下的后代。
永谢布人整整拥有十个营,比察哈尔部5个营多,土默特部8个营多,鄂尔多斯部4个营多,这对蒙古内战来说是非常有利的。瓦剌人掌握永谢布十军营后便可大肆杀戮成吉思汗子孙,而永谢布十军营中枭雄乱臣亦常以兵力优势欺败成吉思汗子孙,达延汗之母即为该部落首领所夺。永谢布人因此受到达延汗忌恨,部队由十个营削减到两个营,丧失了在蒙古人中间发号施令的能力。
16世纪之交蒙古内战结束,达延汗在左、右两翼确立对6万户的控制,同时也认定察哈尔部酋长为蒙古人认可的汗。但是察哈尔部自身并不是一个纯蒙古人,察哈尔部来自元末怯薛,而元末怯薛却有7成来自汉人,因此察哈尔部蒙古血统同样令人质疑。
蒙古内战的另一胜利者是土默特部,土默特部也有别名“满官嗔”的含义是“类蒙古人”即并非纯粹的蒙古人而是蒙古化了的女真人。这在那个时代并不稀奇,土默特部都是蒙古化女真人,女真人都有土默特人后代,即着名的女真叶赫部,叶赫部领袖都是进入女真部落的蒙古土默特人,究竟是谁和谁混熟了,这是糊涂账。土默特部原为卜刺罕卫之属,明代属福余卫。福余卫为朵颜三卫之首,元代辽王怯连口奴才之属,部众多为女真人亲属。卜刺罕卫与朵颜三卫共同参加蒙古内战时,脱脱不花(也先扶持的傀儡)靠武力,曾一度打得还得先跑。也先去世之后,蒙古发生混乱,混乱之中卜刺罕卫与察哈尔部结盟,协助达延汗成为蒙古的霸主,就在那个时期,其更名土默特。
蒙古左右翼大PK,土默特部眼力不错,一看气势不止,当即拜达延汗之孙为老大。那小子原被派往土默特部做人质,一跃成为蒙古拥有6个营部队的超大部落酋长,而他的3个弟弟后来也成为永谢布(两个营)、鄂尔多斯部(四个营),他后来认为俺答汗可能是由于其部众与女真人的亲戚关系才使俺答汗所在的权力曾成为大金。
游牧民族部落起源不一,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没有所谓一脉相承战斗基因。他们都是草原上讨生活的人,即使祖先是汉人,而且身上探测到老刘家血统,这并不能改变他们自称成吉思汗后裔的现实。时过境迁,蒙古人组成不断变化,其战斗力也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