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当皇帝的,为了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就在全国到处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官员,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清朝时候有个官职,大家通常叫它“道台”。这个官位嘛,不算特别大,但也绝不小。而且,道台具体是干啥的,很多人都不太清楚,它的职责挺模糊的。
这到底是咋回事?为啥道台这个官位会这么特别呢?
【何为道台?】
道台这个官儿,是清朝特有的,从顺治那时候就有了。不过顺治皇上可不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道台这个位子啊,它之前就有原型。
清朝打进关内后,为了让明朝那些当官的心里不别扭,他们几乎就是照着明朝的那一套制度来。道台这个官儿,其实它的影子在明朝官员里就有了。
明朝那会儿,省里的一把手叫“布政使”。布政使手下有两个帮忙的官职,一个叫“参政”,另一个则是“参议”。
这两个岗位主要就是帮忙布政使,管好一个省的各项事情。
清朝那会儿,每个省的一把手叫做巡抚。巡抚下面呢,没有参政和参议这些职位,而是由道台来顶替,道台也叫道员。
分守道是道台里的一种,它是从以前的参议和参政变化过来的。到了清朝,尽管分守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参政和参议,但它们的工作内容已经有了不同。
现在,道台这个职位不再归巡抚管辖了,它变成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域划分,我们称之为“道”。
各个省份会按照它们自己的具体情况,被切割成好几个“区”。有的省份会被划分成六个区,而有的省份就只需要三个区。
比如说,在清朝顺治那会儿,山西这块地方被划成了冀宁、河东、雁平、归绥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安排了个道台来管。
现在到底是怎么划分这些区域的,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但我们明白的是,管这些地方的大官儿就是道台,他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分守道”道台。
除了叫分守道,道台还有另一种叫法,那就是“分巡道”。分巡道的起源和分守道挺像的,都是从明朝那时候的官员制度里慢慢发展出来的。
明朝那会儿,每个省除了有个管行政的布政使,还有个挺重要的官儿叫按察使。按察使的任务嘛,就是管管那些不老实的官员,收拾收拾那些为非作歹的家伙,审理审理案子,给冤枉的人平反昭雪,这样一来,就能提振风气,让官场变得清明些。
按察使手下也有俩帮手,不过这俩跟布政使的帮手可大不一样。按察使的帮手一个叫副使,另一个叫佥事。说起来,那个分巡道啊,就是由副使和佥事慢慢发展变来的。
【道台管啥?】
分守道是从参政、参议这些角色慢慢发展来的,它有着自己专门管辖的区域。
那肯定得坐在衙门里头忙政务嘛。不管是府里、州里还是县里,有啥事儿要往上报,都得先过分守道这一关。所以说,道台这官儿其实挺大的,好歹也是省级以下的老大呢。
分守道的活儿跟一般的管地方的大佬挺像,但这是在乾隆和嘉庆那时候的事儿了。乾隆爷之前,道台干的活儿就不太一样。
以前咱们也聊过,道台这个官位啊,其实就是从省里单独拎出来的。要说真正把它“单飞”这事办成,还得是在乾隆那个时候。
在乾隆皇帝掌权前,道台这个角色其实就相当于省里的一把手,但那会儿它还不算个正式的地方政府。虽说管着一片地儿,道台们自己却不去那里坐镇,而是待在巡抚旁边,帮着打理政务大事。
乾隆年间,清朝有了不少新气象,经济那是相当繁荣,各省的事儿也跟着多了起来。这样一来,朝廷就只能靠着那些道台大人们多担点责任了。
上面提到的那些都是分守道,但其实真正在道台中挑大梁的是分巡道。
首先说说分巡道,他们的职责真挺特别,啥都得管。像河道治理、屯田事务、教育方面、驿站运营、海关管理等等,几乎哪里都有他们的身影。在各省的各个角落,道台的作用都不可或缺。
在这些官职里头,管粮食的那个粮道最为关键,“人是铁饭是钢”,啥都能缺,就是不能缺了吃的。别的没了或许还能凑合,但要是没了粮食,那可万万不行。
粮食管理这块儿呢,其实分两大块儿。一块儿是管收税、查税粮数目,还得盯着粮食运输的,咱们就叫它“税收粮食监督道”。另一块儿呢,就是管粮食怎么放进仓库,还有在仓库里怎么存好的,这个咱们就叫“粮食储存管理道”。
他俩虽然都是管粮食的官员,但职责范围却大不相同。那个督粮道的,老得跑漕运,所以他们归漕运总督来领导。
储粮食的人呢,因为老在粮仓里待着,不怎么往外跑,所以管理他们的事儿就直接落到本省巡抚或者总督手上了。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纳闷,道台这职位,职责不是挺清楚的吗?咋还说它职责不明确呢?
这主要是因为道台们往往需要同时负责多项差事,至于具体是哪些职位,那就全凭这位道台的机缘造化了。
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粮道官员,他们时不时还得管管其他的一些事儿。
督粮道因为老得跑漕运,所以除了粮食,他们还得管漕运船上的其他货物,像食盐啊、信件这些。这样一来,他们又多了两个称呼:粮盐道和粮驿道。
这种兼职挺普遍的,有时候一个人手头能揽下好多职位,负责一堆事儿。忙起来,连找粮食的差事都可能跟管地方行政的差事搅和到一起。
拿江西的督粮道来说吧,他们不光得盯着粮食的事儿,还得管南昌、抚州、建昌这三个地方的日常杂七杂八。所以说,这些道台们到底忙些啥,还真不容易说清楚。
他表面上像是负责押送粮食的后勤头头,但其实他是掌管着三个地区的地方长官。
在众多道员里头,有个挺特别的,那就是兵备道,它全名叫做整饬兵备道。
在明朝,这个官位大多是由按察使同时管的。但到了清朝,它并不像其他道台那样单独设官,还是由别人一起管着。最常跟兵备道这个职位搭上边的是分守道,守着一方平安这活儿,让分守道来干最合适不过。
清朝康熙那时候,国家不太安稳,特别是打败了三个藩王之后,康熙皇帝心里头不踏实。他怕那些手握大军的道台们,会跟吴三桂一样联手造反。所以,他就慢慢地把兵权给收回来了,还废掉了专门管军队的兵备道。这样一来,守卫地方的军队就直接归总督或者巡抚来管了。
到了乾隆十八年的时候,乾隆皇上对那些道台动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这次大调整,把所有道员的官职都统一升成了正四品,另外,兵备道这个差事,也重新分配给了分守道,还有一些分巡道也会兼任这个职位。
兵备道这个官位挺特别,历来都是由别人顺带管着的,毕竟军队大权嘛,不能轻易放手给别人。
除了管粮食和管军队的官员外,还有好多其他的道台官。这些官大多是清朝乾隆时候就搞起来的,虽然以后有的加了点,有的减了点,但总的来说,数量上还是差不多。
清朝最晚搞出来的道台官职,是在光绪三十三年,就是戊戌变法那会儿,多了两个新职位,一个叫巡警道,另一个叫劝业道。
巡警道负责全省的警察工作,像公共安全、火灾救援这些都得管。劝业道呢,可不是搞慈善的,他们是专门解决工作上的问题的,全省的农业、工业和商业,都是归劝业道来管的。
这两个位子出现得迟消失得也快,当光绪帝的变法被宣告破产时,这两个职位也就跟着没用了。
清朝那会儿的道台啊,啥样的都有,干的活儿也是五花八门。因为他们的职责经常重叠,所以想弄清楚某个道台到底是干啥的,还真不容易。
道台这活儿吧,有时候得去管管私盐的事儿,捎带着瞧瞧水务咋样。或者呢,也可能是负责运粮的,路上再管点别的事儿。所以说啊,道台到底都干啥,这还真不容易说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