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文《一个豆瓣的旅行》里的出生入“屎”的小豆瓣是否很可爱?

文学私秘 2024-10-01 10:54:27

《一个豆瓣的旅行》教学挂图

一位网友近日留言:“记得六十年代初小学课本有一篇课文叫一个豆瓣的旅行,请介绍下好吗?”

我查了一下,这篇课文不简单。甚至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之前,这个课文就存在了。

能够查到《一个豆瓣的旅行》最早出现的地方,是1948年由华北新华书店发行的《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六册》中。

华北版在24课

这套语文书,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之后,被征用为第一套语文教材。《一个豆瓣的旅行》也被征用,进入了人教版的经典课文系列,当时出现在《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六册)》中,这是叶圣陶主导修订的建国后第一版教材。

1950年华北版课文

《一个豆瓣的旅行》能通过教育大珈的审核,进入全国使用的教科书,应该说,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个豆瓣的旅行》拥有不容小觑的内在张力与韧力。

之后,《一个豆瓣的旅行》时而出现在语文教材中,时而又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但在重要的几个节点,《一个豆瓣的旅行》都存在着。

1957年,课文收录在《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6册》中,此书由蒋仲仁主编;陆静山,袁微子,刘默耕,文以战,钟华,冯嘉英,李明,刘永让编。

1961年出版的《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3册》,也收入了《一个豆瓣的旅行》。

我们看看1961年版本的课文内容:

1961版

一个豆瓣的旅行

我离开了豆芽筐子,就被放在锅里炒熟了。接着,盛在碗里,端到桌上,又被一双筷子夹起来,送进一个人的嘴里。人的嘴里长着两排牙齿,两排牙齿咀嚼的时候,嘴里分泌出许多唾液,把食物搅和在一起。可是那个人吃东西太快,并沒细细咀嚼,就把我咽下去了。

我顺着食道溜下去,到了个很宽大的地方。那个地方就是胃。胃不住地蠕动着,分泌出胃液来。嚼细的同伴们都变成了稀粥一样的糊糊。可是我在那里住了半天,还是原来的样子。

从胃里再往下,我到了一根弯弯曲曲的管子里。那根管子就是小肠。小肠里有胆汁、胰液和很多肠液。象稀粥一样的同伴们到了小肠里,都被吸收了,送到人的身体的各部分去。我因为沒被嚼细,白白旅行了一趟,只好同别的渣滓混在一起,顺着大肠,从肛门排泄出来了。

1964年版的《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4册》也收入了这篇课文。

1964版

文革结束后, 人教社编写的第一套教材也没有忘记《一个豆瓣的旅行》,收录在1979年3月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第3册》中,不过这时候课文改名叫《 我的旅行》。

1979版

我们看一下课文,改动还是比较大的,但基本构思与格调没有变动,最醒目的变化 ,就是豆瓣进入的那个身体,有了明确的身份,不再是文革前版本里的那个相当笼统的“那个人”,而定位成“一个孩子”,增加了些许童趣,多了一些温情,不像“那个人”的指称时弥漫在文本中的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漠然与淡然。

我们来看一下新改编的《 我的旅行》:

我是一颗小小的豆瓣。我跟同伴们离开了豆芽筐子,先来到一口锅里,又来到一个盘子里。接着,我被一双筷子夹起来,送进一个小孩的嘴里。

那个小孩嘴里长着两排整齐的牙齿。牙齿把许多同伴嚼碎了,跟嘴里的唾液搅和在一起。那个小孩吃得太快了,我还没有被嚼碎,就跟大伙一起进了食道。

我顺着食道往下溜,来到一个倒挂的葫芦里,这个葫芦就是胃。胃不停地蠕动,分泌出胃液,嚼碎了的同伴都变成稀粥一样的糊糊。我在胃里转了几个钟头,还是一颗好好的豆瓣。后来我就跟着糊糊到了小肠。

小肠就象一根弯弯曲曲的管子。小肠分泌出很多肠液,加上胆汁、胰液,搅拌着胃里送来的糊糊。糊糊里许多养料被身体吸收了,剩下了一些渣滓。我在小肠里转了半天,还是一颗好好的豆瓣,又跟着渣滓滑进了大肠。

大肠是排泄渣滓的。我同渣滓一起,顺着大肠跑了出来。就这样,我在那个小孩的身体里白白旅行了一趟。

八十年代,由一颗豆瓣口授的《 我的旅行》一直保留在语文教材中。我们能够查到它出现在人教版的最后版本是1987年版本,这个版本一直到1993年还在重印使用,因此,《 我的旅行》在教材里的影响力,大致一直延伸到九十年代中期。

之后,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淡出。

不过,它还在其它的一些教材中出现。

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1995年出版的《语文第16册》中还收录了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标题是《一颗豆瓣的旅行》。

《一个豆瓣的旅行》(《我的旅行》)现在看来确实是一篇非常实在、没有花里胡哨辞藻、义辞俱佳的课文。

整个课文,不过是介绍人体的消化系统的整个流程,但是它没有从一种上帝视角的超然态度介绍人体知识,而是通过一个“豆瓣”在人体内的旅行,一路介绍了旅途中的险象环生的遭遇,而看到结尾的时候,又令人哑然失笑,从一个成人的眼光看来,它甚至有一点黑色幽默,因为豆瓣的叙述口吻中,似乎在责怪它寄居的主人狼吞虎咽的习性,没有把它消化掉,那种轻轻责怪的口气,似乎隐藏了一种难以掩盖的出生入“屎”、“屎”里逃生的庆幸,而这种责怪与庆幸竟然能够井水不犯河水地混合在一起,融入整个文本看似板着科学面孔的一本正经的调子里,无形中拓宽了这个科学小品中的人文纠结,黑色幽默也在此应运而生。

课文的妙处是显然的。

认识我们的人体是非常困难的,而一个豆瓣通过它对我们身体的拜访,揭开了我们都浑浑噩噩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内部运作,小小的豆瓣竟然犹如一个可爱的孩子,穿过死路一条的脏腑,然后在大难不死之后,还向我们汇报它的历险惊奇,每一个读过课文的人类,都要感谢这个豆瓣。豆瓣是历险,但也在这种叙述中,塑造了它自己,刻画了自己。

所以,这个课文看起来很短,但叙述起来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注意一下,《一个豆瓣的旅行》到《我的旅行》的嬗变过程,就是一个人文气息更显浓郁、叙事温情更逾醒目的过程。

课文的实在之处,还表现在一点没有忌讳地提到了肛门,一点没有对人类的消化末端流露出歧视与轻蔑,而是一副听天由命的乐观态度,在全文的科学知识传输之外,还传递了一种博爱情怀。

这样的课文贴近孩子,而又超越孩子,具备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优势,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我们无从知道,是哪一位写作高手,在漫不经心之间写出这样的课文,我们能够追溯到的是它最早显影在1948年的解放区略显简陋的课本中,然后随着解放大军带着课本的文化内蕴进入城市,从解放区的教材迈入全国性的教材,然后一直在语文课本里存在了四十多年,让几代学子获得知识上与精神上的受益,这一篇课文简直是一个教材里的传奇。

虽然《一个豆瓣的旅行》(《我的旅行》)终结了它的语文教材里的旅行,但是我们还偶一可以看到它在一些特别的教科书中的身影。

2010年,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北京华文学院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课本《汉语初中版第1册》,使我们再次领略到汉语言用它富有魅力的文字,打造了一个有着灵性的小豆瓣的形象。

小豆瓣,向你致敬,你不仅是一个旅行者,还是一个精神的传导者。也向写出你的精神的那个无从追寻的作者致以我们遥远的敬意。

0 阅读:2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