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成帝的路上杀了大哥和弟弟,不仅把他们家里所有男丁斩草除根,还割了大哥的人头示众,弑兄、杀弟、逼宫父亲,哪一条都有悖人伦,如果他不这么做,等着他的又是什么下场,还会有贞观盛世,还会有天可汗吗?接下来我以第一人称视角为您唠上两句。
大业十三年年六月,我父亲唐国公李渊准备发起他夺取天下的开山之战、西河之战。此战意义重大,如果成功,我父亲便可进兵关中直取长安,如果失败,不仅会面临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甚至还会导致整个起义计划挫败。
此战父亲并没有亲自出马,而是将这场只许胜不许败的攻坚战,交给大哥李建和当时只有18岁的我,那是我和哥哥第一次,作为一支军队的最高首领,执行作战任务,出征前,我问哥哥,咱们能赢吗,哥哥只是笑了笑,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句,一切都交给我好了。
哈哈,我这个大哥呀,虽然平日里性格仁厚,可一旦上了战场,立刻就变得雷厉风行,一支临时招募的义军,竟被他指挥的军纪严明,令行禁止,作战时,他更是临危不惧,身先士卒啊,仅仅用了九天时间便攻取西河,父亲大喜过望,当即夸大,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从那时起,我就对哥哥非常的羡慕,想着将来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样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河西之战胜利后,父亲便正式任命大哥和我为左右都督,统领三军兵锋直指长安,俗话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在此后的各种大小战役中,我与大哥便一直作为先锋,为义军冲锋陷阵,攻克长安后,大哥因在整个起兵过程中军功卓著,被父亲立为太子。
虽然当时全国仍未完全统一,但自古太子不掌兵,无论是出于太子的人身安危考虑,还是担心太子功高震主,父亲都不放心,军事能力卓越的大哥继续统兵,于是四方征讨、平定天下的重任,便落到了我的身上,但此时的父亲并没想到,正是他的这个自以为最稳妥的安排,却给自己留下了无尽的隐患。
此后,我攻河西,破代北、平江南、定中原,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无数枭雄都被斩于马下,但更多的贤臣良将则都被我收入麾下,成了秦王府的人,此时属于我的集团,已经成了父亲无法忽视的一股力量。
四方征讨时,秦王府的很多人都劝我,应该考虑和大哥争一下太子之位,但我却不认同这种想法,一来天下还未平定,现在就要父亲论功行赏,那不是他想看到的,另外,我虽常年在外征战,但我却很享受这种金戈铁马的生活,定乐在其中,虽然大哥这些年因常年在朝中为国事操劳,致使我们的兄弟感情淡了许多,但他毕竟是大哥,当太子也理所当然嘛,而且自古以来皇位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嘛,我当太子名不正言不顺的。
武德4年,帮助父皇打下了半壁江山的我,被加封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这已经是第几次加封我不记得了,但我知道这其实是父亲无奈之举,毕竟当时的我无论是爵位还是官职,都已经是最高,他实在是对我封无可封了,我也明白,现在海内逐渐太平,我也是时候放下刀枪回归朝堂了。
可没想到,秦王府的这些人竟又再一次旧事重提,让我争夺太子之位,我心想当太子就那么重要吗,像现在这样,在我的秦王府里当个高官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总要让我和大哥作对呢,可长孙无忌却告诉我,自古以来,权力面前没有亲情可言,尤其是在皇家,我就算不为自己考虑,是不是也该为他们这些追随我,打天下的兄弟们谋个好前程,等李建成坐上皇位之后,可就没有后悔药可吃了。
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长孙无忌的真正用意,覆巢之下无完卵,就算我格局大,心甘情愿退居二线,那这些追随我的人怎么办,他长孙家从晋阳起,就一直全力支持我,图的什么,尉迟恭、侯君,这些武将又该何去何从,我犹豫不决,可父亲却早已看出了端倪。
他主动找到我说让我去洛阳,并准许我自建天子旌旗,与大哥东西分治,父亲言下之意其实就是,大哥在长安羽翼已丰,你斗不过他,我让你去洛阳,一是我承认了你的功劳,二来你也有地方安顿你的部下,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因为大哥已经开始对我下手了。
这边父亲刚刚同意我去洛阳,那边大哥就推翻了这个想法,而且正告父亲,我一旦离开长安,就如同放虎归山,我在洛阳建立天子旌旗之日,便是造反之时,于是父亲后悔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关键时刻,竟被自己的父皇给坑了,等待我的将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就在我准备迁往洛阳的同时,边关突然传来突厥入寇的紧急军情,还未等我核实消息真假,皇宫的调令就来了,先是尉迟恭、程知杰、段志玄和秦琼等人被征调,紧接着房玄龄、杜如晦又被驱逐出长安城,我的所有心腹,就只剩长孙无忌还在秦王府。
我不禁感到悲凉,遥想我纵横沙场十余载,没死在疆场,难道要死在自己家人的手里吗,长孙无忌说得对,在权力面前哪有什么亲情,这可是在皇家,于是我连夜召集所有能调动的人马,准备起事,鱼死还是网破,明天便见分晓。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我带着秦王府的所有得力干将,一同入朝面见父亲,由于之前已经买通了禁军将领,事情进行得还算顺利,当我们行至临湖殿时,正碰上了准备回府的大哥和弟弟李元吉,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虽然我们是亲兄弟,但眼下我已经没有了选择。
大哥,别怪弟弟,因为通往皇位的道路实在是太窄了,窄的只能容下一个人,所以弟弟今天只好亲自送大哥上路了,我在玄武门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同时,也派人进宫控制住了父亲,当父亲听到大哥的死讯后,方知大势已去,只好改立我为太子。
两个月后,父亲禅位,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我虽然通过政变坐上了皇位,但同时也挑战了封建宗法的“嫡长子继承制”,自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鲜有嫡长子继承皇位,而且我曾多次要求观看史书,并发表意见,致使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真相至今成谜。
总结:玄武门之变不仅是权力斗争的胜利,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权力的旋涡中,妥协与犹豫往往比决断更危险。当命运的天平开始倾斜时,唯有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为历史的书写者。这场政变折射出古代皇权制度下"功劳与继承权"的根本矛盾,也为后世君主提供了"功成身退"的政治警示。李世民通过掌控历史书写,将政变塑造成"被迫自卫",但其本质仍是权力博弈的必然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