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闪耀着光芒的人物,他以忠诚和智慧,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就是于谦。于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宣德元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他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在弹劾朱高煦时,言辞犀利,让朱高煦伏罪,深受明宣宗赏识。此后,于谦外出巡按江西,为数百名被冤枉的囚犯平反冤情,展现出了他公正无私的品质。
宣德五年,于谦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他关注民生,致力于改善百姓的生活。当地一旦出现水灾或者旱灾等灾情,他就会马上上报朝廷,一年期间会为此上奏好几次。
然而,明朝的命运在正统十四年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年,也先大举进犯,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皇帝,但明英宗依旧坚持亲征。结果,明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被俘,史称 “土木之变”。
土木堡一战,明军精锐尽失,京师兵力空虚,士气低落。在这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担负起了保卫京城的重任。他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开始全面策划部署京城保卫战。他调派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刻开赴京师,充实京城的防御力量。同时,他积极整顿军队,严明军纪,提升士兵的战斗意志。
随后,于谦劝说郕王朱祁钰为了国家考虑,承继大统。正统十四年九月,郕王朱祁钰即帝位为明景帝,次年十月于谦负责全部军马的调动。也先部队挟持着上皇(明英宗)攻下了紫荆关,长驱直入,直指京师。石亨提议不出城迎战,通过一直防守使敌军疲惫,于谦并不赞同,他认为对方轻视我方,没必要先一步示弱,最终,于谦选择出门迎战。
也先带领部队深入时,本以为攻占京城只是时间问题,但看到明朝军队严阵以待,士气高昂,与他想象中的低迷截然不同,于是感到泄气。这时候,已经叛变了的宦官喜宁教唆他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求明朝大臣用黄金和丝织品来迎接他们的太上皇,之后又要求于谦及王直、胡濙等人出城和他们谈判,但这些要求全都被明朝拒绝了。也先部队偷袭德胜门后,于谦指挥几个骑兵引诱敌军到西直门,支撑到京师援军赶来,也先部队选择撤退,其前锋部队也在彰义门被击退。最终,也先无奈撤兵,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京城保卫战的胜利,在于谦的带领下,成功保卫了明朝的都城,避免了国家的灭亡,挽救了明朝的命运。于谦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信念,成为了明朝的英雄。然而,他的忠诚和正直,却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怨恨。
天顺元年,权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支持明英宗发动宫廷政变,史称 “夺门之变”。明英宗成功夺回帝位后,立即以谋反的罪名逮捕于谦,判处于谦死刑,对于谦进行抄家,于谦的家属则充军边境。一代忠臣,就这样含冤而死。
于谦为官清廉正直,从不巴结权贵,向来和权臣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都存在不和,或许这也是他最终惨遭陷害的原因之一。但历史是公正的,成化初年,明宪宗将于冕赦免回来,他上疏申诉于谦的冤屈,从而使于谦的官职得以恢复,皇帝还为他赐下了祭文。弘治时,于谦被追谥肃愍,万历时,改谥号为忠肃。《明史》称赞其 “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 “西湖三杰”。
于谦的一生,是忠诚的一生,是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全。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铭记这位明朝的忠臣于谦,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